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2页 |
| 一、 研究缘起 | 第9-10页 |
| (一) 政策层面 | 第9-10页 |
| (二) 现实层面 | 第10页 |
| 二、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方法 | 第10-12页 |
| (一)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| 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| 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三、 研究综述 | 第12-22页 |
| (一) 理论基础 | 第12-14页 |
| (二)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6页 |
| (三) 研究综述 | 第16-22页 |
| 第二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调查 | 第22-37页 |
| 一、 参训教师的选派标准明确,但并未严格执行 | 第22-24页 |
| 二、 明确提出了“双师”的培训目标,但其内涵模糊 | 第24-26页 |
| 三、 培训方案模块设计合理,但与需求尚存差距 | 第26-30页 |
| 四、 师资来源多渠道,但结构不够优化 | 第30-32页 |
| 五、 培训形式多样化,但参训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不足 | 第32-34页 |
| 六、 评价内容涉及面较广,但对培训长期效应的追踪评价缺失 | 第34-37页 |
| 第三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7-50页 |
| 一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因素 | 第37-39页 |
| (一) 资格审核把关不严 | 第37页 |
| (二) “双师型”教师释义模糊 | 第37-38页 |
| (三) 缺乏一套完整、客观的成效追踪评价体系 | 第38-39页 |
| 二、 培训基地因素 | 第39-42页 |
| (一) 需求调查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| 第39-40页 |
| (二) 基地资源局限了培训师资来源 | 第40-41页 |
| (三) 培训基地承办经验尚浅,无法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性 | 第41-42页 |
| 三、 参训教师因素 | 第42-50页 |
| (一) 部分参训教师态度消极 | 第42-44页 |
| (二) 参训教师专业背景复杂,需求较为分散 | 第44-45页 |
| (三) 寄期望于通过培训解决所有教学难题,不切实际 | 第45-47页 |
| (四) 中职学校的支持、重视程度不够 | 第47-50页 |
| 第四章 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| 第50-58页 |
| 一、 统一规定“双师型”教师标准的具体内容,以明确培训目标 | 第51页 |
| 二、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强审查力度,按照标准严格执行 | 第51-52页 |
| 三、 改进评价方式,建立一套完整、客观的成效追踪评价体系 | 第52-53页 |
| 四、 灵活制定培训计划,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| 第53-56页 |
| 五、 培训师资均衡配置,满足需求体现全面性 | 第56页 |
| 六、 培训基地与中职学校建立紧密联系 | 第56-58页 |
| 结语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| 附录 1 | 第62-66页 |
| 附录 2 | 第66-67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67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