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理学论文

不同季节及保存条件对耐干藓生理特性及营养繁殖的影响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一章 引言第14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第14页
    1.2 生物结皮研究进展第14-15页
    1.3 藓类与藓结皮人工培养研究进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藓类植物组织培养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藓结皮人工培养第16-17页
    1.4 苔藓植物发育与繁殖第17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苔藓植物繁殖方式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苔藓植物发育繁殖的影响因素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1 繁殖体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2 水分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3 温度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4 光照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5 养分与重金属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6 激素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7 其它生物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苔藓植物耐干性对其生理与繁殖的影响第21-23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23-24页
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-29页
    2.1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目标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研究内容第24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采样区概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材料收集与保存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试验设计及处理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不同季节对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的影响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保存条件对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的影响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3 不同季节与保存温度对耐干藓营养繁殖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1 生理指标及测定方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2 萌发参数及测定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数据处理第28-29页
第三章 不同季节对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的影响第29-39页
    3.1 不同季节对耐干藓生理特性的影响第29-32页
    3.2 不同季节对耐干藓营养繁殖的影响第32-35页
    3.3 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的关联第35-37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37-38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38-39页
第四章 保存条件对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的影响第39-64页
    4.1 保存温度对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的影响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保存温度对耐干藓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保存温度对耐干藓营养繁殖的影响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的关联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讨论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本节小结第47页
    4.2 保存期间光照强度对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的影响第47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光照强度对耐干藓生理特性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光照强度对耐干藓营养繁殖的影响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的关联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讨论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本节小结第55页
    4.3 保存时长对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的影响第55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保存时长对耐干藓生理特性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保存时长对耐干藓营养繁殖的影响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的关联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讨论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本节小结第61-62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2-64页
第五章 影响耐干藓营养繁殖能力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机制第64-72页
    5.1 不同季节与保存温度对耐干藓营养繁殖的影响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保存温度对不同季节耐干藓营养繁殖的影响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不同季节与保存温度的交互作用第65-69页
    5.2 耐干藓生理特性与营养繁殖之间的关联第69页
    5.3 讨论第69-71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71-72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-74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72-73页
    6.2 研究展望第73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84页
致谢第84-86页
作者简介第86页

论文共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苜蓿中华根瘤菌CCNWSX0020的SM002004885基因在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研究
下一篇:白藜芦醇对小鼠2-细胞胚胎玻璃化冷冻所致线粒体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