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微生物学论文--微生物分类学(系统微生物学)论文--细菌纲论文--真细菌目论文

苜蓿中华根瘤菌CCNWSX0020的SM002004885基因在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-23页
    1.1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体系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引言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根瘤菌及其分类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豆科植物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苜蓿第15页
    1.2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结瘤的相关研究第15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结瘤过程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根瘤菌对宿主植物根部的早期侵染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根瘤菌对宿主植物根毛壁的水解第17-21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2-23页
第二章 SM0020_04885基因的敲除第23-35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3页
    2.2 材料、试剂和仪器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菌株与质粒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剂及缓冲液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仪器第24页
    2.3 试验方法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菌株的活化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根瘤菌总DNA的提取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04885基因上下游同源片段的扩增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上下游同源片段的回收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上下游同源片段的连接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质粒的提取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双酶切及连接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转化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三亲本杂交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1 单交换和双交换突变体的筛选第27-28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分析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目的基因的相关分析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目的基因敲除突变体的构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04885基因缺失突变菌株的筛选第32-33页
    2.5 讨论第33-35页
第三章 SM0020_04885基因的过表达菌株及回补菌株的构建第35-4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5页
    3.2 材料、试剂和仪器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菌株与质粒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剂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培养基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仪器第36页
    3.3 试验方法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根瘤菌DNA的提取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04885基因过表达菌株的构建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回补菌株的构建第39-41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分析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目的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目的基因过表达菌株的筛选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目的基因回补载体的构建及筛选第43-44页
    3.5 讨论第44-46页
第四章 SM0020_04885基因对共生结瘤影响的研究第46-61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6页
    4.2 材料、试剂和仪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材料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仪器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试剂与配方第46-47页
    4.3 试验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根瘤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植物实验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植株生物量的测定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结瘤实验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根瘤石蜡切片的制作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固氮酶活性的测定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侵染实验第48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分析第4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植株表型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植株生物量的测定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结瘤实验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石蜡切片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固氮酶活性检测结果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7 侵染实验第54-59页
    4.5 讨论第59-61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-63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1-62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72页
附录第72-78页
致谢第78-79页
作者简介第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柠条锦鸡儿Ckγ-ECS基因抗旱功能研究
下一篇:不同季节及保存条件对耐干藓生理特性及营养繁殖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