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4-3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| 第14-1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7页 |
1.1.2 问题提出 | 第17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-20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| 第20-32页 |
1.3.1 对农户信贷配给的研究 | 第20-24页 |
1.3.2 对农村社会信用和声誉的研究 | 第24页 |
1.3.3 对金融联结的研究 | 第24-29页 |
1.3.4 金融联结对农户信贷配给影响的研究 | 第29-31页 |
1.3.5 文献评述 | 第31-32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内容 | 第32-34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32-33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34页 |
1.6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34-36页 |
第二章 金融联结对农户信贷配给效应的理论基础 | 第36-48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36-38页 |
2.1.1 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 | 第36页 |
2.1.2 信贷配给 | 第36-37页 |
2.1.3 金融联结 | 第37-38页 |
2.1.4 乡村中介 | 第38页 |
2.2 金融联结的理论基础 | 第38-45页 |
2.2.1 专业分工理论 | 第38-40页 |
2.2.2 交易成本理论 | 第40-41页 |
2.2.3 社会资本理论 | 第41-42页 |
2.2.4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42-45页 |
2.3 金融联结对农户信贷配给效应的分析框架 | 第45-47页 |
2.3.1 直接效应分析框架 | 第45-46页 |
2.3.2 间接效应分析框架 | 第46-47页 |
2.4 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金融联结的运作机理及模式分析 | 第48-80页 |
3.1 金融联结的参与主体、信用基础和理论功能 | 第48-57页 |
3.1.1 金融联结的参与主体及职责 | 第48-51页 |
3.1.2 金融联结的信用基础 | 第51-55页 |
3.1.3 金融联结的理论功能 | 第55-57页 |
3.2 金融联结对农户信贷配给的作用机理 | 第57-70页 |
3.2.1 乡村中介的信息传递作用 | 第57-63页 |
3.2.2 正规金融机构对乡村中介的激励机制 | 第63-68页 |
3.2.3 各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| 第68-70页 |
3.3 不同模式金融联结特征分析 | 第70-78页 |
3.3.1 金融联结的模式分析 | 第70-73页 |
3.3.2 “正规金融机构+农民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分析 | 第73-78页 |
3.4 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四章 农户信贷配给程度分析 | 第80-114页 |
4.1 农户融资现状分析 | 第80-91页 |
4.1.1 农户融资供给渠道分析 | 第80-87页 |
4.1.2 农户融资需求分析 | 第87-89页 |
4.1.3 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失衡原因 | 第89-91页 |
4.2 农户信贷供需失衡微观表现——信贷配给 | 第91-100页 |
4.2.1 信贷配给的类型 | 第92页 |
4.2.2 信贷配给成因的分析 | 第92-100页 |
4.3 调查设计和样本描述性分析 | 第100-106页 |
4.3.1 样本地介绍 | 第100-101页 |
4.3.2 调查方式 | 第101-102页 |
4.3.3 样本描述性分析 | 第102-106页 |
4.4 农户信贷配给程度衡量 | 第106-113页 |
4.4.1 信贷配给程度直接衡量 | 第106-110页 |
4.4.2 不同类型信贷配给程度的识别 | 第110-113页 |
4.5 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第五章 金融联结对农户信贷配给的直接效应分析 | 第114-128页 |
5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14页 |
5.2 直接效应的理论分析 | 第114-119页 |
5.2.1 金融联结对贷款入户率的影响 | 第115-116页 |
5.2.2 金融联结对农户贷款额度的影响 | 第116-119页 |
5.3 直接效应的实证检验 | 第119-126页 |
5.3.1 贷款入户率估计结果 | 第119-125页 |
5.3.2 贷款额度估计结果 | 第125-126页 |
5.4 小结 | 第126-128页 |
第六章 金融联结对农户信贷配给的间接效应分析 | 第128-140页 |
6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28页 |
6.2 间接效应的研究基础 | 第128-129页 |
6.3 间接效应的理论分析 | 第129-133页 |
6.3.1 金融联结对农户经济收益的影响 | 第129-131页 |
6.3.2 经济收益改善对农户贷款的影响 | 第131-133页 |
6.4 间接效应的实证检验 | 第133-138页 |
6.4.1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金融联结参与情况 | 第133-134页 |
6.4.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| 第134-136页 |
6.4.3 金融联结对农户收入影响的估计结果 | 第136-138页 |
6.5 小结 | 第138-140页 |
第七章 金融联结对农户信贷配给效应提升的制度安排 | 第140-150页 |
7.1 提升农户信贷配给效应的制度创新 | 第140-141页 |
7.1.1 培育乡村中介的金融服务功能 | 第140页 |
7.1.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,增加合作社和农户经济效益 | 第140-141页 |
7.1.3 将保险机构纳入金融联结体系 | 第141页 |
7.2 提升农户信贷配给效应的金融联结模式创新 | 第141-147页 |
7.2.1 “正规金融机构+农民专业合作社+农民资金互助社+农户” | 第142-143页 |
7.2.2 “正规金融机构+企业+农民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 | 第143-145页 |
7.2.3 “正规金融机构+农民专业合作社+保险机构+农户” | 第145-147页 |
7.3 完善金融联结模式的机制设计 | 第147-149页 |
7.3.1 合作社与农户信任关系强化机制 | 第147-148页 |
7.3.2 完善正规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激励机制 | 第148-149页 |
7.4 小结 | 第149-150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| 第150-156页 |
8.1 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150-152页 |
8.2 金融联结实践的局限性 | 第152-154页 |
8.3 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154页 |
8.4 政策建议 | 第154-1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6-164页 |
附录 | 第164-173页 |
致谢 | 第173-17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