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5页 |
1.1.1 生态雕塑发展的时代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数字雕塑技术的飞速发展 | 第13页 |
1.1.3 当代生态雕塑艺术发生新变化 | 第13-15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6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生态雕塑艺术的产生及研究现状 | 第20-27页 |
2.1 生态雕塑艺术概述 | 第20-27页 |
2.1.1 生态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 | 第20-24页 |
2.1.2 生态雕塑的理论依据 | 第24-25页 |
2.1.3 生态雕塑的发展趋势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生态雕塑艺术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类型 | 第27-38页 |
3.1 生态雕塑的基本类型 | 第27-32页 |
3.1.1 人文型生态雕塑 | 第27-28页 |
3.1.2 自然型生态雕塑 | 第28-30页 |
3.1.3 复合型生态雕塑 | 第30-32页 |
3.2 生态雕塑的属性 | 第32-38页 |
3.2.1 生态雕塑的多元化属性 | 第32-33页 |
3.2.2 生态雕塑的和谐属性 | 第33-35页 |
3.2.3 生态雕塑的功能属性 | 第35-38页 |
第四章 当代艺术家生态雕塑语言应用 | 第38-48页 |
4.1 《女娲补天》的生态雕塑语言应用 | 第38-42页 |
4.1.1 生态雕塑《女娲补天》的诞生 | 第38-39页 |
4.1.2 生态雕塑《女娲补天》的生态雕塑类别 | 第39页 |
4.1.3 生态雕塑《女娲补天》的生态雕塑属性 | 第39-42页 |
4.2 《极地之急》的生态雕塑语言应用 | 第42-45页 |
4.2.1 生态雕塑《极地之急:北极熊》的诞生 | 第42-43页 |
4.2.2 《极地之急:北极熊》的生态雕塑类型 | 第43页 |
4.2.3 《极地之急:北极熊》的生态雕塑的属性 | 第43-45页 |
4.3 Yuichi Ikehata虚拟现实生态雕塑语言应用 | 第45-48页 |
4.3.1 Yuichi Ikehata虚拟现实生态雕塑的诞生 | 第45-46页 |
4.3.2 Yuichi Ikehata虚拟现实生态雕塑的类型 | 第46页 |
4.3.3 Yuichi Ikehata虚拟现实生态雕塑属性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对于当代中国生态雕塑的思考与展望 | 第48-51页 |
5.1 对于当代中国生态雕塑的思考 | 第48-49页 |
5.1.1 当代生态雕塑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 | 第48页 |
5.1.2 当代生态雕塑要深度挖掘雕塑的功能属性 | 第48-49页 |
5.1.3 当代生态雕塑要积极探索、兼容并进 | 第49页 |
5.2 研究不足及展望 | 第49-51页 |
5.2.1 研究不足 | 第49页 |
5.2.2 展望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