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6页 |
1.1 民事诉讼中一般当事人适格的适用误区 | 第13-14页 |
1.2 我国群体诉讼中的当事人适格问题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一般的当事人适格 | 第16-23页 |
2.1 当事人适格的内涵 | 第16-18页 |
2.2 当事人适格的辨别标准 | 第18-19页 |
2.3 当事人适格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3.1 当事人平等原则 | 第19页 |
2.3.2 诉讼实施权 | 第19-20页 |
2.3.3 诉讼效益和司法正义 | 第20-21页 |
2.4 各国当事人适格理论与立法的现状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特殊的当事人适格 | 第23-33页 |
3.1 诉讼担当 | 第23-24页 |
3.2 公益诉讼 | 第24-26页 |
3.3 群体诉讼 | 第26-29页 |
3.3.1 代表人诉讼当事人适格规定的局限性 | 第26-27页 |
3.3.2 我国群体纠纷中涉及的诉权问题 | 第27-28页 |
3.3.3 群体诉讼当事人适格理论亟需重塑 | 第28-29页 |
3.4 域外及中国台湾地区群体性诉讼当事人适格的制度分析 | 第29-33页 |
3.4.1 美国集团诉讼的当事人适格 | 第29-30页 |
3.4.2 德国与台湾地区团体诉讼的当事人适格 | 第30页 |
3.4.3 日本选定当事人制度的当事人适格 | 第30-31页 |
3.4.4 瑞典公共群体诉讼的当事人适格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当事人适格之保障 | 第33-38页 |
4.1 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的完善建议 | 第33-34页 |
4.2 合理配置诉讼实施权 | 第34-35页 |
4.3 调动群体诉讼当事人(或第三人)参与诉讼的积极性 | 第35-36页 |
4.4 正确处理行政公益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的关系 | 第36-38页 |
4.4.1 行政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职能和地位 | 第36-37页 |
4.4.2 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关系的处理 | 第37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