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民事诉讼法论文

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问题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绪论第8-13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第8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8-9页
    1.3 研究现状第9-11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11-13页
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第13-16页
    1.1 民事诉讼中一般当事人适格的适用误区第13-14页
    1.2 我国群体诉讼中的当事人适格问题第14-16页
第二章 一般的当事人适格第16-23页
    2.1 当事人适格的内涵第16-18页
    2.2 当事人适格的辨别标准第18-19页
    2.3 当事人适格的理论基础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当事人平等原则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诉讼实施权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诉讼效益和司法正义第20-21页
    2.4 各国当事人适格理论与立法的现状第21-23页
第三章 特殊的当事人适格第23-33页
    3.1 诉讼担当第23-24页
    3.2 公益诉讼第24-26页
    3.3 群体诉讼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代表人诉讼当事人适格规定的局限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我国群体纠纷中涉及的诉权问题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群体诉讼当事人适格理论亟需重塑第28-29页
    3.4 域外及中国台湾地区群体性诉讼当事人适格的制度分析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美国集团诉讼的当事人适格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德国与台湾地区团体诉讼的当事人适格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日本选定当事人制度的当事人适格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瑞典公共群体诉讼的当事人适格第31-33页
第四章 当事人适格之保障第33-38页
    4.1 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的完善建议第33-34页
    4.2 合理配置诉讼实施权第34-35页
    4.3 调动群体诉讼当事人(或第三人)参与诉讼的积极性第35-36页
    4.4 正确处理行政公益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的关系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行政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职能和地位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关系的处理第37-38页
结语第38-39页
参考文献第39-41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1-42页
致谢第42页

论文共4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强制医疗前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研究
下一篇: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自愿性审查问题研究--以黄某诈骗案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