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绪论 | 第10-11页 |
1 安吉列斯生平及《音乐会组曲》 | 第11-16页 |
1.1 安吉列斯 | 第11-13页 |
1.1.1 安吉列斯生平与创作 | 第11页 |
1.1.2 安吉列斯对世界手风琴发展的贡献 | 第11-13页 |
1.1.2.1 安吉列斯多元化的创作思路给手风琴作品创作的启示 | 第11-12页 |
1.1.2.2 安吉列斯对音乐教育的贡献 | 第12-13页 |
1.2 《音乐会组曲》简介 | 第13-16页 |
1.2.1 《音乐会组曲》 | 第13-14页 |
1.2.2 作品的风格特点 | 第14-15页 |
1.2.3 《音乐会组曲》在国际手风琴作品中的重要性 | 第15-16页 |
2 第三乐章《亚洲之光》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| 第16-33页 |
2.1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| 第16-18页 |
2.1.1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含义 | 第16页 |
2.1.2 中国民族音乐 | 第16-17页 |
2.1.3 中国民族调式 | 第17-18页 |
2.2 《亚洲之光》分析 | 第18-29页 |
2.2.1 第三乐章曲式结构图 | 第18页 |
2.2.2 [A]部分分析 | 第18-20页 |
2.2.3 [B]部分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.4 [Al]部分分析 | 第21-29页 |
2.2.4.1 中国传统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的五种声韵 | 第22-23页 |
2.2.4.2 《亚洲之光》中国音乐元素的朔源及与民歌的对比 | 第23-28页 |
2.2.4.3 假再现与再现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3 《亚洲之光》的创作特点及意义 | 第29-33页 |
2.3.1 现代音乐风格的多元化应用 | 第29-30页 |
2.3.2 旋律的现代化与民族风格特色 | 第30-31页 |
2.3.3 和弦的现代化色彩 | 第31页 |
2.3.4 节拍节奏的多变 | 第31页 |
2.3.5 中国民族音乐素材在作品中应用的魅力 | 第31-33页 |
3 《音乐会组曲》第三乐章《亚洲之光》演奏中技巧 | 第33-37页 |
3.1 “颗粒状”的触键方式 | 第33-34页 |
3.2 风箱颤音技巧 | 第34-35页 |
3.3 四抖风箱技巧 | 第35-36页 |
3.4 变音器 | 第36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39页 |
致谢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