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(一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(一) 文献分析法 | 第13页 |
(二) 问卷调查法 | 第13-14页 |
(三) 案例分析法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综述 | 第15-24页 |
一、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的产生背景 | 第15页 |
二、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15-18页 |
(一)“两个水平” | 第16页 |
(二)“三个区域” | 第16-17页 |
(三) 学生发展水平转化生成的动态性 | 第17-18页 |
三、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的分支——支架式教学 | 第18-24页 |
(一) 支架教学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(二) 教学支架的类型 | 第19-24页 |
第三章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优化高中生物《分子与细胞》教学的路径 | 第24-53页 |
一、最近发展区的确定 | 第24-29页 |
(一) 最近发展区的确定方法 | 第24-26页 |
(二) 高中生物《分子与细胞》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确定 | 第26-27页 |
(三) 高中生物《分子与细胞》教学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方法 | 第27-29页 |
二、跟踪教学部分 | 第29-53页 |
(一) 步骤一: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评估 | 第29-35页 |
(一) 步骤二:跟踪教学过程 | 第35-51页 |
(三) 步骤三:跟踪教学结果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对生物教学实践的启示 | 第53-57页 |
一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师观 | 第53-54页 |
二、树立自主探究的学生观 | 第54-55页 |
(一) 学习是学生主动将新知识进行构建的过程 | 第54页 |
(二) 学生在观察、实验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| 第54页 |
(三) 学生课前进行复习和预习 | 第54-55页 |
三、重视生物教学过程 | 第55页 |
(一)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交往 | 第55页 |
(二)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| 第55页 |
四、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的遗憾 | 第55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8页 |
一、研究成果 | 第57页 |
二、研究不足 | 第57页 |
三、研究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附录 1 《分子与细胞》前五章知识初高中衔接及学生相应掌握的基础 | 第60-61页 |
附录 2 《分子与细胞》前测试卷 | 第61-64页 |
附录 3 《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》章前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| 第64-68页 |
附录 4 《能量之源——光与光合作用》图表支架 | 第68-70页 |
附录 5 《分子与细胞》前五章后测试卷 | 第70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