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发展与规划模式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英文摘要第4-5页
1 导言第14-2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4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国际背景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国内背景第15-21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研论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对象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相关概念研论第22-25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25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、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研究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技术路线第27-28页
2 相关理论研究、实践经验与建设标准第28-48页
    2.1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28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乡关系研究综述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新型城镇化研究综述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美丽乡村研究综述第32-35页
    2.2 国内外乡村转型建设经验第35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韩国新村运动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日本町村运动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台湾省富丽农村发展建设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美丽乡村发展建设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美丽乡村发展建设第41-43页
    2.3 相关建设标准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《美丽乡村建设指南》国家标准(征求意见稿)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《重庆市“美丽乡村”建设规划纲要(2013—2017)》第44-4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45-48页
3 重庆都市区城乡发展的表征与分析第48-72页
    3.1 重庆市基本概况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自然禀赋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经济社会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城乡关系发展历史第50-51页
    3.2 重庆都市区概况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区划范围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空间格局第52-54页
    3.3 重庆都市区城乡关系的分析第54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重庆都市区与相关城市的横向对比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重庆都市区与相关功能区的横向对比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重庆都市区自身纵向对比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重庆都市区城乡关系的特点与问题第69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节第69-72页
4 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试点村庄的调查分析第72-100页
    4.1 调查对象与问题第72-73页
    4.2 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试点村庄概况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区位交通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自然禀赋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产业与荣誉第76-77页
    4.3 基于踏勘观察的试点村庄调查分析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村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渝北区统景镇印盒村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北碚区金刀峡镇胜天湖村第80-81页
    4.4 基于访谈和资料收集的试点村庄调查分析第81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村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渝北区统景镇印盒村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北碚区金刀峡镇胜天湖村第87-89页
    4.5 基于问卷的试点村庄调查分析第89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问卷对象与目的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问卷内容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调查结果与分析第90-94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94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四个村庄的代表性——基于城乡关系和山地特色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基础竞争力——生态环境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人.流失、社会弱化与文化变异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发展动力——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5 村庄空间与规划——鲜明的地域传统特色和滞后的村庄规划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6 所有人的乡村——政府、市场、社会等多方参与,在效率和公平上各自求索第97-100页
5 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发展与规划模式研究第100-122页
    5.1 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发展与规划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第100页
    5.2 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发展与规划要素第100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主体参与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经济产业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公共事业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文化素质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生态环境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规划编制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功能空间第106页
    5.3 美丽乡村的实现路径第106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发展模式第106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空间规划模式第114-121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21-122页
6 结语第122-126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结论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重庆都市区城乡关系的特点与问题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调查结果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都市区城乡发展要求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实现路径第124页
    6.2 研究特色第124页
    6.3 不足与展望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不足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展望第125-126页
致谢第126-128页
参考文献第128-132页
附录第132-133页
    A. 重庆都市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庄居民调查问卷第132-133页
    B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33页
    C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工程实践项目第133页

论文共13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生态学方法研究
下一篇:巴蜀园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