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1 绪论 | 第8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概述 | 第10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述 | 第10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3 关键词阐释 | 第19-20页 |
1.3.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| 第19页 |
1.3.2 内部退养 | 第19-20页 |
1.3.3 劳务派遣 | 第20页 |
1.3.4 转移就业 | 第20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20-23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4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2 调查研究设计 | 第23-27页 |
2.1 调查问卷设计 | 第23-24页 |
2.1.1 调查研究的目的 | 第23页 |
2.1.2 问卷的编制 | 第23-24页 |
2.2 样本的选取 | 第24页 |
2.3 调查的实施 | 第24-25页 |
2.3.1 访谈调研 | 第24-25页 |
2.3.2 问卷调查 | 第25页 |
2.3.3 查找资料 | 第25页 |
2.4 信度与效度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4.1 信度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4.2 效度分析 | 第26-27页 |
3 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| 第27-34页 |
3.1 鞍钢集团公司职工转业安置现状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1.1 转业职工的基本情况 | 第27-28页 |
3.1.2 转业职工的组织体验与满意度 | 第28-29页 |
3.2 鞍钢职工转业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4页 |
3.2.1 劳务派遣人员安置补偿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1页 |
3.2.2 企业岗位有限内部转岗难 | 第31-32页 |
3.2.3 内部退养 | 第32-34页 |
4 鞍钢职工转业安置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34-38页 |
4.1 劳务派遣员工在转业安置中问题成因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1.1 劳务派遣岗位“三性”立法界定不够严密 | 第34页 |
4.1.2 申请加入工会组织困难,得不到工会组织的保护 | 第34页 |
4.1.3 同工同酬难实现,经济待遇不平等 | 第34-35页 |
4.1.4 缺乏诉讼途径,实现民主权利难 | 第35页 |
4.1.5 心理落差大,劳务派遣人员务队伍不稳定 | 第35页 |
4.2 企业内部转岗在转业安置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2.1 未能对转岗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| 第35页 |
4.2.2 缺乏有效的就业服务平台 | 第35-36页 |
4.3 转业安置中内部退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3.1 内退待遇偏低,影响内退职工的切身利益 | 第36页 |
4.3.2 分流安置职工压力大 | 第36-38页 |
5 鞍钢集团公司职工转业安置存在问题的对策 | 第38-43页 |
5.1 政府建立加强和完善劳务派遣体系建设 | 第38-39页 |
5.1.1 建立完善劳务派遣法律法规 | 第38页 |
5.1.2 加强同工同酬制度的可操作性 | 第38页 |
5.1.3 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监督检查管理 | 第38-39页 |
5.1.4 改革国有企业用工管理体制 | 第39页 |
5.1.5 增强劳务派遣人员的归属感 | 第39页 |
5.2 政府相关部门构建就业服务平台 | 第39-40页 |
5.2.1 政府结合自身优势为企业职工构建转岗平台 | 第39-40页 |
5.2.2 搭建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| 第40页 |
5.2.3 建立并完善转岗相关的配套制度 | 第40页 |
5.3 为职工做好转岗培训工作 | 第40-43页 |
5.3.1 鼓励职工转岗就业、自主创业 | 第40-41页 |
5.3.2 提高对企业转岗员工的培训质量 | 第41页 |
5.3.3 转变传统观念、加强再就业培训力度 | 第41页 |
5.3.4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培训工作 | 第41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