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29页 |
1.1 燃油无硫化趋势 | 第8-11页 |
1.2 燃油脱氮 | 第11页 |
1.3 燃油中硫(氮)化物的类型和分布 | 第11-13页 |
1.3.1 硫化物的类型和分布 | 第11-12页 |
1.3.2 氮化物的类型和分布 | 第12-13页 |
1.4 硫含量分析 | 第13-18页 |
1.4.1 微库伦法 | 第14-16页 |
1.4.1.1 微库伦滴定原理 | 第14-15页 |
1.4.1.2 WK-2D微库仑仪 | 第15-16页 |
1.4.2 色谱技术 | 第16-18页 |
1.4.2.1 色谱法简介 | 第16-17页 |
1.4.2.2 气相色谱仪 | 第17-18页 |
1.5 燃油深度脱硫方法 | 第18-27页 |
1.5.1 HDS技术 | 第19-22页 |
1.5.1.1 传统的HDS技术 | 第19-21页 |
1.5.1.2 改进HDS技术 | 第21-22页 |
1.5.2 非加氢脱硫技术 | 第22-27页 |
1.5.2.1 烷基化脱硫 | 第22-23页 |
1.5.2.2 萃取法脱硫 | 第23-24页 |
1.5.2.3 氧化法脱硫 | 第24-26页 |
1.5.2.4 吸附法脱硫 | 第26-27页 |
1.6 本论文主要内容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9-48页 |
2.1 实验准备 | 第29-31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9-30页 |
2.1.2 实验设备 | 第30-31页 |
2.2 实验原理 | 第31-36页 |
2.2.1 脱硫机理 | 第31-32页 |
2.2.2 固定床穿透曲线计算 | 第32-35页 |
2.2.3 吸附剂表征 | 第35-36页 |
2.3 实验内容和步骤 | 第36-40页 |
2.4 样品分析 | 第40-48页 |
2.4.1 WK-2D库伦仪分析总硫含量 | 第40-42页 |
2.4.1.1 仪器操作步骤 | 第40-41页 |
2.4.1.2 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| 第41-42页 |
2.4.2 吸附剂比表面积测量 | 第42-48页 |
2.4.2.1 低温吸附实验装置 | 第42-43页 |
2.4.2.2 吸附实验准备 | 第43-45页 |
2.4.2.3 吸附等温线测定 | 第45-48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8-66页 |
3.1 吸附剂表征 | 第48-50页 |
3.2 间歇反应实验 | 第50-58页 |
3.2.1 有机氮化物对脱硫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3.2.2 磷钨酸(PWA)预处理模型油 | 第51-54页 |
3.2.2.1 预处理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2.2.2 预处理时PWA用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3.2.2.3 预处理时间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3.2.2.4 小结 | 第54页 |
3.2.3 PTR(硅胶负载硝酸)预处理模型油 | 第54-58页 |
3.2.3.1 预处理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| 第55页 |
3.2.3.2 硝酸负载量对预处理后脱硫效率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3.2.3.3 预处理时间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3.2.3.4 预处理模型油的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3.2.3.5 小结 | 第58页 |
3.3 连续反应实验 | 第58-64页 |
3.3.1 模型油连续实验 | 第59-60页 |
3.3.2 催化柴油连续实验 | 第60-64页 |
3.4 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66-67页 |
附录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