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0页 |
1.1 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28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火郎峪隧道施工与监控量测技术 | 第30-53页 |
2.1 火郎峪隧道工程概况 | 第30-31页 |
2.1.1 隧道地形地貌条件 | 第30页 |
2.1.2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| 第30-31页 |
2.1.3 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1页 |
2.2 隧道施工技术 | 第31-40页 |
2.2.1 隧道围岩分类 | 第31-32页 |
2.2.2 隧道施工技术 | 第32-38页 |
2.2.3 隧道支护方案 | 第38-40页 |
2.3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| 第40-50页 |
2.3.1 目的与意义 | 第40-42页 |
2.3.2 隧道监控仪器的选取 | 第42-50页 |
2.4 小结 | 第50-53页 |
第三章 火郎峪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分析 | 第53-79页 |
3.1 概述 | 第53页 |
3.2 监控量测试验内容与方案 | 第53-57页 |
3.2.1 试验断面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3.2.2 监控量测内容与方案 | 第54-57页 |
3.3 洞身 K10+513 测试断面监测结果与分析 | 第57-65页 |
3.3.1 围岩压力 | 第57-59页 |
3.3.2 喷射混凝土应力 | 第59-60页 |
3.3.3 钢格栅应变 | 第60-62页 |
3.3.4 锚杆轴力 | 第62-64页 |
3.3.5 净空收敛 | 第64-65页 |
3.4 进洞口 K10+235 测试断面监测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4页 |
3.4.1 围岩压力 | 第65-66页 |
3.4.2 喷射混凝土应力 | 第66-67页 |
3.4.3 钢格栅应力 | 第67-69页 |
3.4.4 锚杆轴力 | 第69-71页 |
3.4.5 净空收敛 | 第71-72页 |
3.4.6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 | 第72-73页 |
3.4.7 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 | 第73-74页 |
3.5 两个试验断面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| 第74-77页 |
3.6 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四章 火郎峪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| 第79-92页 |
4.1 概述 | 第79页 |
4.2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介绍 | 第79-80页 |
4.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80-81页 |
4.3.1 基本假定 | 第80页 |
4.3.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| 第80-81页 |
4.3.3 计算模型参数 | 第81页 |
4.4 模拟工况 | 第81-83页 |
4.5 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83-91页 |
4.5.1 喷射混凝土内力及安全系数 | 第83-85页 |
4.5.2 二次衬砌内力及安全系数 | 第85-88页 |
4.5.3 围岩应力场 | 第88-89页 |
4.5.4 围岩应变场 | 第89页 |
4.5.5 围岩塑性区 | 第89-90页 |
4.5.6 隧道下沉 | 第90页 |
4.5.7 净空收敛 | 第90-91页 |
4.6 结论 | 第91-92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92-94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92-93页 |
5.2 进一步工作建议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10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00-10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1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