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理学论文

用于耐药性肿瘤治疗的药物-Pluronic键合物混合胶束系统的研究

中文摘要第8-11页
ABSTRACT第11-14页
前言第15-24页
    1 肿瘤的多药耐药性第15页
    2 从递药系统角度克服肿瘤MDR第15-16页
    3 混合胶束载体材料的选择第16-17页
    4 药物与Pluronic键合方式载药第17-18页
    5 c(RGDyK)肽的应用第18-19页
    6 本课题研究思路第19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9-24页
第一章 甲氨蝶呤-Pluronic键合物混合胶束的构建与体外评价第24-53页
    第一节 MTX-Pluronic键合物混合胶束的制备与表征第24-37页
        1 试剂和仪器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物理包载MTX胶束(PF-MTX)的制备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MTX-Pluronic键合物混合胶束(F127/P105-MTX)的制备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MTX在两种混合胶束中的存在状态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临界胶团浓度(CMC)测定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体外释放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稳定性考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28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PF-MTX胶束的制备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F127/P105-MTX胶束的制备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MTX在两种胶束中的存在状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CMC值测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体外释放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稳定性考察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37页
    第二节 不同载药方式的甲氨蝶呤混合胶束细胞水平评价第37-49页
        1 试剂和仪器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细胞培养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细胞毒作用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载MTX胶束在细胞内的蓄积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细胞凋亡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细胞周期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内吞途径的初步探讨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细胞毒作用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载MTX胶束在细胞内的蓄积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细胞凋亡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细胞周期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内吞途径的初步探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48-49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49-53页
第二章 甲氨蝶呤-Pluronic键合物混合胶束治疗耐药肿瘤的机理研究和体内外评价第53-77页
    第一节 F127/P105-MTX对KBv耐药肿瘤的亲和性研究第53-65页
        1 试剂和仪器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FITC标记的胶束的制备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叶酸受体抑制对混合胶束摄取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叶酸受体介导的KBv细胞摄取的验证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体外KBv肿瘤球模型的建立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肿瘤球渗透实验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肿瘤球细胞坏死考察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肿瘤球生长抑制评价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 F127/P105-MTX的体内分布研究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57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细胞摄取与摄取抑制考察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KBv细胞对键合MTX和FA的混合胶束摄取考察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体外KBv肿瘤球模型的建立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肿瘤球渗透实验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肿瘤球细胞坏死考察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肿瘤球生长抑制评价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 DiR荧光标记胶束的制备和表征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8 F127/P105-MTX的体内分布研究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65页
    第二节 F127/P105-MTX的体内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第65-74页
        1 试剂和仪器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药动学研究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KBv皮下肿瘤模型的药效学评价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安全性初步评价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68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药动学研究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KBv皮下肿瘤模型的药效学评价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安全性初步评价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74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74-77页
第三章 双载药混合胶束治疗多药耐药肿瘤的研究第77-104页
    第一节 同时载紫杉醇和阿筹素的Pluronic P105/F127双载药混合胶束的构建和表征第77-86页
        1 试剂和仪器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Pluronic P105-DOX键合物的制备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PF-DP中载体与药物比例的筛选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PF-DP中DOX与PTX比例的筛选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PF-DP的表征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CMC值的测定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PF-DP的体外释放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81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Pluronic P105-DOX键合物的合成和表征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PF-DP中载体与药物比例的确定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PF-DP中DOX与PTX比例的确定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PF-DP的表征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CMC值测定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PF-DP的体外释放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86页
    第二节 同时包载紫杉醇和阿霉素的Pluronic P105/F127混合胶束的体外研究第86-101页
        1 试剂和仪器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细胞摄取考察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MCF-7/ADR细胞摄取机理研究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细胞凋亡研究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细胞周期研究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细胞内定位研究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细胞毒性考察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体外抗MCF-7和MCF-7/ADR肿瘤球药效研究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89-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细胞摄取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MCF-7/ADR细胞摄取机理研究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细胞凋亡研究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细胞周期研究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细胞内定位研究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细胞毒性考察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 体外抗MCF-7和MCF-7/ADR肿瘤球药效研究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101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01-104页
第四章 整合素受体介导的双载药混合胶束系统的构建及靶向性评价第104-130页
    第一节 RGD环肽修饰的双载药混合胶束的构建和表征第104-113页
        1 试剂和仪器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RGD环肽修饰的Pluronic F127合成与表征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c(RGDyK)修饰的双载药混合胶束的制备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c(RGDyK)修饰的双载药混合胶束的表征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体外释放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冻干稳定性考察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107-1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c(RGDyK)的表征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c(RGDyK)-F127的合成与表征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c(RGDyK)修饰的双载药混合胶束的表征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体外释放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冻干稳定性考察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112-113页
    第二节 c(RGDyK)-FP-DP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第113-120页
        1 试剂和仪器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HUVEC细胞对c(RGDyK)-FP-DP摄取的考察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c(RGDyK)-FP对HUVEC细胞毒性考察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HUVEC微管结构形成的抑制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c(RGDyK)-FP-DP体外靶向性评价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HUVEC细胞对c(RGDyK)-FP-DP摄取定性观察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HUVEC细胞对c(RGDyK)-FP-DP摄取定量分析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c(RGDyK)-FP对HUVEC细胞毒性考察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HUVEC微管结构形成的抑制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c(RGDyK)·-FP-DP体外靶向性评价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120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120页
    第三节 c(RGDyK)-FP-DP治疗KBv耐药肿瘤的研究第120-127页
        1 试剂和仪器第120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细胞毒性考察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细胞摄取考察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细胞凋亡研究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细胞周期研究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体外抗KBv肿瘤球药效研究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体内KBv皮下瘤靶向性研究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122-1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细胞毒性考察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细胞摄取考察第1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细胞凋亡研究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细胞周期研究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体外抗KBv肿瘤球药效研究第1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体内KBv皮下瘤靶向性研究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127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27-130页
第五章 双载药混合胶束治疗耐药肿瘤的体内研究第130-146页
    第一节 整合素受体介导的双载药混合胶束的组织分布研究第130-138页
        1 试剂和仪器第130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色谱条件及方法学评价第1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血浆和组织样品预处理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KBv荷瘤小鼠组织分布研究第131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131-1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方法学考察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KBv荷瘤小鼠组织分布研究第132-137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138页
    第二节 双载药混合胶束的体内药效学和安全性初步评价第138-145页
        1 试剂和仪器第138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体内药效学研究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生存周期第1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毒性的初步评价第139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139-1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体内药效学研究第139-1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生存周期第1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毒性的初步评价第142-144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第144-145页
        5 小结第145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45-146页
全文总结第146-148页
课题创新性研究第148-149页
后续工作及展望第149-150页
中英文缩写对照第150-152页
附录第152-155页
致谢第155-157页

论文共1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京派:“传不习乎?”--危机中的艺术活动与文化重构(1933-1948)
下一篇:MicroRNA-26a在肝细胞癌中功能和机制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