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4页 |
1.1 半导体功能材料 | 第11页 |
1.2 稀磁半导体 | 第11-20页 |
1.2.1 稀磁半导体概述 | 第11-13页 |
1.2.2 稀磁半导体的实验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2.3 稀磁半导体的理论研究进展 | 第16-20页 |
1.3 热电材料 | 第20-23页 |
1.3.1 热电材料概述 | 第20-21页 |
1.3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4 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23-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6-34页 |
第二章 计算的理论基础 | 第34-50页 |
2.1 多粒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 | 第34-37页 |
2.1.1 非相对论近似与绝热近似(Born-Oppenheimer) | 第35-36页 |
2.1.2 单电子近似 | 第36-37页 |
2.2 Hohenberg-Kohn定理 | 第37-38页 |
2.3 Kohn-Sham方程 | 第38-40页 |
2.4 交换关联泛函 | 第40-42页 |
2.5 全电子法与赝势方法 | 第42-43页 |
2.6 玻尔兹曼输运理论 | 第43-46页 |
2.7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软件概述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第三章 单掺杂ZnO和AlN体系的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 | 第50-75页 |
3.1 Cu掺杂ZnO的研究 | 第50-60页 |
3.1.1 模型与计算方法 | 第50-51页 |
3.1.2 几何优化 | 第51-52页 |
3.1.3 电子结构 | 第52-56页 |
3.1.4 光学性质 | 第56-60页 |
3.2 Co掺杂AlN的研究 | 第60-71页 |
3.2.1 模型与计算方法 | 第60-61页 |
3.2.2 几何优化 | 第61-63页 |
3.2.3 电子结构性质与能带性质 | 第63-68页 |
3.2.4 光学性质 | 第68-7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5页 |
第四章 双掺杂ZnO体系的电子结构与铁磁性质 | 第75-93页 |
4.1 (Mn,N)共掺杂ZnO的研究 | 第75-85页 |
4.1.1 模型与计算方法 | 第75-76页 |
4.1.2 几何结构 | 第76-77页 |
4.1.3 电子结构性质 | 第77-78页 |
4.1.4 半金属性质 | 第78-80页 |
4.1.5 Mn掺杂ZnO的反铁磁性质 | 第80-81页 |
4.1.6 (Mn,N)共掺杂ZnO的铁磁性质 | 第81-85页 |
4.2 (Mn,C)共掺杂ZnO的研究 | 第85-90页 |
4.2.1 模型与计算方法 | 第85-86页 |
4.2.2 几何结构优化 | 第86页 |
4.2.3 (Mn,C)共掺杂ZnO的铁磁性质 | 第86-9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3页 |
第五章 Se元素掺杂Bi_2Te_3体系的电子结构与热电性质 | 第93-107页 |
5.1 Se掺杂Bi_2Te_3的研究 | 第93-103页 |
5.1.1 模型与计算方法 | 第94-95页 |
5.1.2 几何结构 | 第95-96页 |
5.1.3 能带性质 | 第96-98页 |
5.1.4 电子结构 | 第98-100页 |
5.1.5 热电性质 | 第100-10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07页 |
第六章 论文的总结与展望 | 第107-110页 |
6.1 论文总结 | 第107-108页 |
6.2 今后工作展望 | 第108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12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