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绿色城市理念的长沙岳麓区慢行系统用地规划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1-13页 |
附表索引 | 第13-1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1.1 快速机动化带来能源气候的挑战 | 第14-15页 |
1.1.2 土地资源匮乏对资源分配的诉求 | 第15页 |
1.1.3 生活方式转变对出行环境的要求 | 第15页 |
1.1.4 绿色发展理念对慢行交通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范围 | 第18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慢行系统与绿色城市基础研究综述 | 第20-38页 |
2.1 慢行系统相关概念与特点 | 第20-23页 |
2.1.1 慢行系统相关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1.2 慢行系统的特点 | 第21-23页 |
2.2 国外城市慢行系统的研究历程 | 第23-28页 |
2.2.1 人力与马车时代的平衡状态 | 第23页 |
2.2.2 汽车时代的批判与反思 | 第23-25页 |
2.2.3 后汽车时代的实践与回归 | 第25-28页 |
2.3 国内城市慢行系统的研究现状 | 第28-31页 |
2.3.1 不同角度下的研究与探析 | 第28-29页 |
2.3.2 同一背景下的实践与突破 | 第29-31页 |
2.4 绿色城市相关概念与内涵 | 第31-34页 |
2.4.1 绿色城市内涵 | 第31-32页 |
2.4.2 绿色城市与生态城市及低碳生态城市 | 第32-33页 |
2.4.3 绿色城市与绿色交通 | 第33-34页 |
2.5 绿色城市相关研究 | 第34-36页 |
2.5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34-35页 |
2.5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35-36页 |
2.6 绿色城市理念下慢行系统发展的必要性 | 第36-37页 |
2.6.1 经验启示 | 第36页 |
2.6.2 发展指引 | 第36-37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慢行系统发展的关键点为用地规划 | 第38-44页 |
3.1 城市慢行系统用地规划的重要性 | 第38-39页 |
3.1.1 用地规划 | 第38页 |
3.1.2 交通设施用地规划 | 第38-39页 |
3.1.3 慢行系统用地规划 | 第39页 |
3.1.4 慢行系统用地规划的意义 | 第39页 |
3.2 城市慢行系统用地规划的要素 | 第39-43页 |
3.2.1 慢行路网用地分层设定 | 第39-41页 |
3.2.2 慢行设施用地量体裁衣 | 第41-42页 |
3.2.3 慢行节点用地特色打造 | 第42-43页 |
3.3 城市慢行系统用地规划实施路径 | 第43页 |
3.3.1 指标体系建构 | 第43页 |
3.3.2 实践设计研究 | 第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绿色城市理念下的慢行系统用地规划指标研究 | 第44-56页 |
4.1 控制性相关指标体系建构 | 第44-49页 |
4.1.1 指标体系作用 | 第44页 |
4.1.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44-45页 |
4.1.3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| 第45-46页 |
4.1.4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| 第46-47页 |
4.1.5 指标体系说明 | 第47-49页 |
4.2 主要指标阐述 | 第49-53页 |
4.2.1 人均自行车道用地面积 | 第49页 |
4.2.2 支路路网密度 | 第49-51页 |
4.2.3 过街设施间距 | 第51-52页 |
4.2.4 自行车停车设置密度 | 第52页 |
4.2.5 自行车停车服务半径 | 第52-53页 |
4.3 指标参考值 | 第53-55页 |
4.3.1 国家的慢行交通指标值 | 第53页 |
4.3.2 生态城建设的交通指标值 | 第53-54页 |
4.3.3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两型交通指标值 | 第54-55页 |
4.3.4 慢行系统用地规划控制性指标参考值 | 第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5章 长沙岳麓区慢行系统用地规划实践设计研究 | 第56-84页 |
5.1 长沙岳麓区的慢行系统发展适应性分析 | 第56-62页 |
5.1.1 基础条件分析 | 第56-58页 |
5.1.2 现状调查分析 | 第58-62页 |
5.2 长沙岳麓区的慢行系统的现存问题分析 | 第62-64页 |
5.2.1 慢行路网密度偏低致整体性欠缺 | 第63页 |
5.2.2 支路快慢冲突明显致安全性能低 | 第63-64页 |
5.2.3 停车面积严重缺乏致舒适性不足 | 第64页 |
5.2.4 出行环境比较恶劣致健康指数低 | 第64页 |
5.3 规划区域选取与分析 | 第64-67页 |
5.4 长沙岳麓区慢行系统用地规划整体构想 | 第67-76页 |
5.4.1 宏观规划层面的整体路网用地构建 | 第67-73页 |
5.4.2 中观布局层面的慢行设施用地整合 | 第73-74页 |
5.4.3 微观设计层面的慢行节点用地优化 | 第74-76页 |
5.5 重点慢行圈规划设计 | 第76-83页 |
5.5.1 大学城片区概况 | 第76-77页 |
5.5.2 片区城市交通的特征 | 第77-78页 |
5.5.3 构建区域慢行系统绿色模式 | 第78-8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结论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) | 第90-91页 |
附录B (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) | 第91-92页 |
附录C (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) | 第92-93页 |
附录D (问卷调查表) | 第93-95页 |
致谢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