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0-13页 |
第1章 绪言 | 第13-18页 |
1.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对象界定 | 第14页 |
1.3 研究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6 研究框架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城市空间与景墙的对话 | 第18-35页 |
2.1 景墙 | 第18-30页 |
2.1.1 墙的文化探究 | 第18-25页 |
2.1.2 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墙 | 第25-30页 |
2.2 城市空间 | 第30-33页 |
2.2.1 城市空间相关理论 | 第30-31页 |
2.2.2 城市边界空间 | 第31-32页 |
2.2.3 城市边界空间创造的意义 | 第32-33页 |
2.3 不变的墙与空间 | 第33页 |
2.4 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景墙如何完美介入边界空间 | 第35-72页 |
3.1 演变中的墙——介入“五探” | 第35-42页 |
3.1.1 空间场域的状态:独立还是融合? | 第35-36页 |
3.1.2 地域文化性载体:跟随还是个性? | 第36-37页 |
3.1.3 功能的现代化延伸:单一性还是多元性? | 第37-39页 |
3.1.4 从形式中拓展:是实还是虚? | 第39页 |
3.1.5 心理及行为活动:引导还是忽略? | 第39-42页 |
3.2 介入方式——“无形”的艺术 | 第42-70页 |
3.2.1 “无形”于消解 | 第42-50页 |
3.2.2 “无形”于隐 | 第50-62页 |
3.2.3 “无形”于多功能形式 | 第62-70页 |
3.3 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4章 边界空间如何完整对话景墙 | 第72-98页 |
4.1 从“有墙”到“无墙” | 第72页 |
4.2 完整对话——创造多形态边界空间 | 第72-81页 |
4.2.1 边界元素的配置 | 第73-77页 |
4.2.2 人的行为边缘倾向性 | 第77-81页 |
4.3 综合因素考虑下景墙界面的设计原则 | 第81-86页 |
4.3.1 人性化原则 | 第81页 |
4.3.2 多元化原则 | 第81-82页 |
4.3.3 地域性原则 | 第82-83页 |
4.3.4 艺术化原则 | 第83-85页 |
4.3.5 融合性原则 | 第85页 |
4.3.6 生态化原则 | 第85-86页 |
4.4 景墙边界探索对城市空间的作用分析 | 第86-94页 |
4.4.1 多义性 | 第86-87页 |
4.4.2 体验性 | 第87-89页 |
4.4.3 动态性 | 第89-91页 |
4.4.4 识别性 | 第91页 |
4.4.5 安全性 | 第91-92页 |
4.4.6 领域性 | 第92-93页 |
4.4.7 空间——时间性 | 第93-94页 |
4.5 景墙边界探索对城市空间的价值分析 | 第94-98页 |
4.5.1 提升街道空间的意义 | 第94页 |
4.5.2 有助于放慢城市生活 | 第94-96页 |
4.5.3 分享城市空间多样性 | 第96-97页 |
4.5.4 增加安全的友好界面 | 第97-98页 |
结论 | 第98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4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104-105页 |
附录B (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) | 第105-106页 |
附录C (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) | 第106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