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5页 |
1.1.1 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形势 | 第9-10页 |
1.1.2 国内外城市能源策略与研究趋势 | 第10-12页 |
1.1.3 区域能源规划的提出 | 第12-14页 |
1.1.4 课题来源 | 第14页 |
1.1.5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1页 |
1.2.1 国内外区域能源规划研究 | 第15-19页 |
1.2.2 区域能源规划模型对比分析 | 第19-21页 |
1.3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2 区域能源规划理论体系构建 | 第23-35页 |
2.1 区域能源规划概念解释 | 第23-24页 |
2.2 区域能源规划的定位 | 第24-26页 |
2.2.1 以城市规划为主要载体 | 第25-26页 |
2.2.2 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和支撑 | 第26页 |
2.3 区域能源规划的功能 | 第26-30页 |
2.3.1 协调能源经济和环境关系 | 第26-27页 |
2.3.2 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 | 第27-28页 |
2.3.3 统筹各项能源工程规划 | 第28-29页 |
2.3.4 区域能源规划的分类 | 第29-30页 |
2.4 区域能源规划理念和原则 | 第30-32页 |
2.4.1 科学发展,节能优先 | 第30页 |
2.4.2 优化结构,改善环境 | 第30-31页 |
2.4.3 落实资源,平衡供需 | 第31-32页 |
2.4.4 强化建设,保障安全 | 第32页 |
2.5 区域能源规划技术路线 | 第32-3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3 模块化设计理论引入 | 第35-45页 |
3.1 模块化设计理论 | 第35-39页 |
3.1.1 模块的定义及属性 | 第35页 |
3.1.2 模块的分类 | 第35-36页 |
3.1.3 模块化过程及要求 | 第36-38页 |
3.1.4 模块化设计的优势 | 第38-39页 |
3.2 理论引入的技术可行性 | 第39-43页 |
3.2.1 模块化设计运用范围 | 第39-40页 |
3.2.2 模块化设计的特点 | 第40-41页 |
3.2.3 区域能源规划的系统性 | 第41-43页 |
3.2.4 技术可行性分析 | 第4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4 基于模块化设计理论构建模型 | 第45-59页 |
4.1 模块划分 | 第45-55页 |
4.1.1 模块的划分原则 | 第45-47页 |
4.1.2 模块划分的范围确定 | 第47-48页 |
4.1.3 系统功能性分解 | 第48-50页 |
4.1.4 ISM(解释结构模型)分析 | 第50-55页 |
4.2 功能单元的结构性分类 | 第55-56页 |
4.3 模块组合—区域能源规划模型“PERSOP”构建 | 第56-5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5 模型解析 | 第59-95页 |
5.1 基本参数输入功能模块(Parameter) | 第59-63页 |
5.2 用能负荷计算功能模块(Energy Load) | 第63-73页 |
5.2.1 冷热负荷测算 | 第63-68页 |
5.2.2 热水负荷测算 | 第68-70页 |
5.2.3 电力负荷测算 | 第70页 |
5.2.4 用气负荷测算 | 第70-73页 |
5.3 资源潜力计算功能模块(Resource Potentiality) | 第73-89页 |
5.3.1 太阳能资源利用潜力计算 | 第73-80页 |
5.3.2 地热能资源利用潜力 | 第80-83页 |
5.3.3 其他资源利用 | 第83-89页 |
5.4 能源供需结果输出功能模块(Supply & Demand) | 第89-92页 |
5.4.1 用能负荷输出功能模块 | 第90页 |
5.4.2 能源系统输出功能模块 | 第90-92页 |
5.5 能源配置优化功能模块(Optimization) | 第92-93页 |
5.6 能源规划方案输出功能模块(Planning Scheme) | 第93-94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7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95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95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