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0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1 网络课程逐渐成为新型的课程形式 | 第12-13页 |
1.1.2 学习资源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质量 | 第13页 |
1.1.3 生态主义思想逐步融入课程的设计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理论层面 | 第14页 |
1.2.2 实践层面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3.1 教育学视角下的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3.2 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研究 | 第17页 |
1.3.3 管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.4 生态学视角下的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0-23页 |
1.4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5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3-28页 |
1.5.1 网络课程中的学习资源 | 第23-25页 |
1.5.2 学习资源的生态化设计 | 第25-28页 |
2 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运行机制与生态属性 | 第28-33页 |
2.1 学习资源的运行机制 | 第28-30页 |
2.1.1 学习资源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| 第28-29页 |
2.1.2 学习资源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| 第29页 |
2.1.3 学习资源的竞争优化与共生互利 | 第29-30页 |
2.2 学习资源的生态属性 | 第30-33页 |
2.2.1 学习资源的多维性 | 第30-31页 |
2.2.2 学习资源的再生性 | 第31-32页 |
2.2.3 学习资源的演化性 | 第32-33页 |
3 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生态问题 | 第33-38页 |
3.1 学习资源的多维性不强 | 第33-34页 |
3.1.1 分化不均,资源层次单调 | 第33-34页 |
3.1.2 教师预设,资源形式单一 | 第34页 |
3.2 学习资源的再生性不强 | 第34-36页 |
3.2.1 组织形式机械,资源内在连系不够 | 第34-35页 |
3.2.2 相互作用薄弱,资源个体联系鲜见 | 第35-36页 |
3.3 学习资源的演化性不强 | 第36-38页 |
3.3.1 与学习者分离,资源进化动力不足 | 第36-37页 |
3.3.2 与学习活动分离,资源进化养料不足 | 第37-38页 |
4 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生态化设计策略 | 第38-60页 |
4.1 前期准备——弹性预设 | 第38-45页 |
4.1.1 树立生态资源的观点 | 第39-40页 |
4.1.2 构建资源生存的多维生态位 | 第40-43页 |
4.1.3 预留资源生长的可能空间 | 第43-45页 |
4.2 过程形成——动态生成 | 第45-52页 |
4.2.1 提供支持,孕育资源生成 | 第46-47页 |
4.2.2 观察捕捉,激发资源生成 | 第47-48页 |
4.2.3 多向交互,促进资源生成 | 第48-50页 |
4.2.4 筛选提取,优化资源生成 | 第50-51页 |
4.2.5 发散拓展,延续资源生成 | 第51-52页 |
4.3 后期完善——自主进化 | 第52-60页 |
4.3.1 利用“用进废退法则”促进资源个体发展 | 第53-55页 |
4.3.2 建立资源群聚合作促进资源共生发展 | 第55-57页 |
4.3.3 利用优胜劣汰竞争促进资源整体优化 | 第57-60页 |
5 学习资源生态化设计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| 第60-75页 |
5.1 前期分析 | 第60页 |
5.2 实施过程 | 第60-64页 |
5.2.1 学习资源的弹性预设设计 | 第60-62页 |
5.2.2 学习资源的动态形成设计 | 第62-63页 |
5.2.3 学习资源的自主进化设计 | 第63-64页 |
5.3 案例展示 | 第64-67页 |
5.4 效果检验 | 第67-75页 |
5.4.1 学习资源的多维性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4.2 学习资源的再生性研究 | 第69-72页 |
5.4.3 学习资源的演化性分析 | 第72-75页 |
6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8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研究尚存的不足 | 第76-77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附录 基于Feedback版块的专题五学习资源在线调查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