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量耗散型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开发与有限元仿真分析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后下部防护装置相关法规 | 第12-14页 |
1.2.1 国内相关法规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外相关法规 | 第13-14页 |
1.3 后下部防护装置试验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实车碰撞试验 | 第14-15页 |
1.3.2 后下部防护装置试验台 | 第15页 |
1.3.3 计算机虚拟试验 | 第15-16页 |
1.4 后下部防护装置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虚拟试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| 第19-25页 |
2.1 虚拟试验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1.1 汽车被动安全虚拟试验 | 第19-20页 |
2.1.2 汽车被动安全虚拟试验方法主要应用 | 第20页 |
2.2 碰撞动力学的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2.2.1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| 第21-22页 |
2.2.2 显式积分算法与时间步长控制 | 第22-23页 |
2.2.3 显式动力壳单元 | 第23-24页 |
2.2.4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| 第24页 |
2.2.5 接触算法 | 第2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新型防护装置初步设计 | 第25-37页 |
3.1 法规要求概述 | 第25-26页 |
3.1.1 外形尺寸规定 | 第25-26页 |
3.1.2 试验方法规定 | 第26页 |
3.2 新型防护装置基本结构设计 | 第26-28页 |
3.2.1 普通后下部防护装置结构简介 | 第27页 |
3.2.2 新型防护装置基本设计思路 | 第27-28页 |
3.3 新型防护装置原型介绍 | 第28-31页 |
3.3.1 结构介绍 | 第29页 |
3.3.2 技术方案 | 第29-30页 |
3.3.3 使用实例 | 第30-31页 |
3.3.4 优势特点 | 第31页 |
3.4 新型防护装置主要尺寸设定 | 第31-35页 |
3.4.1 安装配合尺寸 | 第31-32页 |
3.4.2 防护横梁尺寸 | 第32-33页 |
3.4.3 支架管组和曲柄杆架尺寸 | 第33-3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有限元碰撞仿真分析 | 第37-54页 |
4.1 模型的建立与前处理 | 第37-44页 |
4.1.1 几何模型建立 | 第38-39页 |
4.1.2 有限元单元建立 | 第39-41页 |
4.1.3 材料与属性设置 | 第41-42页 |
4.1.4 连接模拟 | 第42页 |
4.1.5 约束与加载设置 | 第42-43页 |
4.1.6 接触定义 | 第43页 |
4.1.7 沙漏控制 | 第43-44页 |
4.1.8 时间步长设置 | 第44页 |
4.2 新型防护装置仿真结果分析 | 第44-49页 |
4.2.1 动态响应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2.2 部件吸能特性分析 | 第47页 |
4.2.3 主要部件应力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2.4 依照法规要求评价 | 第48-49页 |
4.3 典型防护装置仿真结果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3.1 动态响应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3.2 部件吸能特性分析 | 第51页 |
4.3.3 主要部件应力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3.4 依照法规要求评价 | 第52页 |
4.4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5章 新型防护装置优化设计 | 第54-62页 |
5.1 优化目标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2 正交试验和优化组合 | 第55-59页 |
5.2.1 因素和水平的确定 | 第55-57页 |
5.2.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2.3 综合评分法优化组合 | 第58-59页 |
5.3 优化效果对比分析 | 第59-6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总结和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