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1-16页 |
(一)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 问题提出 | 第11-12页 |
2. 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2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3. 本课题研究视角的确定 | 第13-14页 |
(三)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4页 |
1.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(四) 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(五) 本课题调查样本情况 | 第15-16页 |
一、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一般分析 | 第16-27页 |
(一) 农民与留守农民 | 第16-17页 |
1. 农民的科学内涵 | 第16页 |
2. 农民群体的分化 | 第16-17页 |
3. 留守农民的界定 | 第17页 |
(二) 留守农民的主要群体 | 第17-21页 |
1. 留守老人群体 | 第18页 |
2. 留守妇女群体 | 第18-19页 |
3. 留守儿童群体 | 第19-20页 |
4. 返乡农民工 | 第20页 |
5. 其他留守人员 | 第20-21页 |
(三) 留守农民教育的基本界定 | 第21-22页 |
1. 公民教育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2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 | 第22页 |
(四)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| 第22-24页 |
1. 市场意识教育 | 第22页 |
2. 法律意识教育 | 第22-23页 |
3. 公德意识教育 | 第23页 |
4. 民主意识教育 | 第23-24页 |
(五) 开展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社会价值 | 第24-27页 |
1.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| 第24页 |
2. 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| 第24-25页 |
3.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| 第25页 |
4. 对留守农民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| 第25-27页 |
二、 农村留守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 | 第27-41页 |
(一)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主要成绩 | 第27-29页 |
1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主体多元化 | 第27-28页 |
2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内容丰富化 | 第28页 |
3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手段多样化 | 第28-29页 |
4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载体综合化 | 第29页 |
(二)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9-36页 |
1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0页 |
2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客体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1页 |
3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5页 |
4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6页 |
5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保障存在的问题 | 第36页 |
(三)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6-41页 |
1. 经济因素 | 第37-38页 |
2. 政治因素 | 第38-39页 |
3. 文化因素 | 第39-41页 |
三、 推进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有效路径 | 第41-49页 |
(一) 坚持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基本原则 | 第41页 |
1.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41页 |
2. 力求效果原则 | 第41页 |
3. 与时俱进原则 | 第41页 |
(二) 提高留守农民公民教育主客体的素养 | 第41-43页 |
1. 塑造乡镇和村两委的软权威 | 第41-42页 |
2. 切实提高留守农民自身素质 | 第42-43页 |
(三) 丰富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 | 第43-44页 |
1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基础性内容 | 第43页 |
2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时代性内容 | 第43-44页 |
3. 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主导性内容 | 第44页 |
(四) 创新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方法体系 | 第44-46页 |
1. 创新理论灌输 | 第45页 |
2. 推进教育实践 | 第45页 |
3. 树立典型榜样 | 第45-46页 |
4. 注重自我教育 | 第46页 |
(五) 完善留守农民公民教育的保障机制 | 第46-49页 |
1. 发展农村经济,夯实公民教育的物质保障 | 第46-47页 |
2. 健全基层民主,夯实公民教育的政治保障 | 第47页 |
3. 开展善行河北,夯实公民教育的文化保障 | 第47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6页 |
(一) 参考书目 | 第52-54页 |
(二) 调查问卷 | 第54-56页 |
后记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