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13页 |
1.1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| 第13-22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2.1.1 国防生的内涵 | 第13页 |
2.1.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| 第13页 |
2.1.3 改进和完善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2.2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回顾 | 第14-19页 |
2.2.1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溯源 | 第14-17页 |
2.2.2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| 第17-19页 |
2.3 理论基础 | 第19-22页 |
2.3.1 马克思主义理论 | 第19页 |
2.3.2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| 第19-20页 |
2.3.3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| 第20-21页 |
2.3.4 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浅析改进和完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| 第22-29页 |
3.1 外因 | 第22-25页 |
3.1.1 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要求加强和改进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 | 第22-23页 |
3.1.2 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改进和完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 | 第23-24页 |
3.1.3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改进和完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 | 第24-25页 |
3.2 内因 | 第25-29页 |
3.2.1 解决既往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 | 第25-27页 |
3.2.2 适应转型期青年国防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改进和完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| 第29-39页 |
4.1 方向原则 | 第29-30页 |
4.2 求实原则 | 第30-31页 |
4.3 民主原则 | 第31-32页 |
4.4 渗透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5 层次原则 | 第33-34页 |
4.6 激励原则 | 第34-35页 |
4.7 主体原则 | 第35-36页 |
4.8 示范原则 | 第36页 |
4.9 继承原则 | 第36-37页 |
4.10 借鉴原则 | 第37-39页 |
第5章 对改进和完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| 第39-56页 |
5.1 更新和转变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| 第39-41页 |
5.1.1 增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意识 | 第39-40页 |
5.1.2 实现由灌输教育向主体教育的转变 | 第40-41页 |
5.2 充实和丰富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| 第41-45页 |
5.2.1 突出忠诚教育,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| 第42-43页 |
5.2.2 强调爱国爱民,开展牺牲奉献精神的教育 | 第43-44页 |
5.2.3 弘扬爱军精武,提高履行军人使命的能力 | 第44-45页 |
5.3 创新和改进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| 第45-48页 |
5.3.1 合众力育人,军地齐抓共管 | 第45-47页 |
5.3.2 全方位育人,多维度教与学 | 第47-48页 |
5.3.3 全过程育人,重视隐性课程 | 第48页 |
5.4 拓展和丰富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| 第48-51页 |
5.4.1 构筑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| 第49-50页 |
5.4.2 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| 第50-51页 |
5.5 健全和完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| 第51-56页 |
5.5.1 建立健全“合力型”的领导管理体制 | 第51-52页 |
5.5.2 建立健全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| 第52-53页 |
5.5.3 构筑科学的工作评价激励机制 | 第53-54页 |
5.5.4 建立完善国防生心理健康咨询机制 | 第54-56页 |
结束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