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8-11页 |
1.1.1 游憩资源的研究进展 | 第8-10页 |
1.1.2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述 | 第11-17页 |
1.2.1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2.2 国内外文献评述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7-19页 |
1.3.1 现实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3.2 理论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9-22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2 理论基础 | 第22-35页 |
2.1 资源的价值理论 | 第22-25页 |
2.1.1 劳动价值论 | 第22-23页 |
2.1.2 效用价值论 | 第23页 |
2.1.3 支付意愿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1.4 旅游资源价值构成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 游憩资源的使用价值理论 | 第25-30页 |
2.2.1 旅行费用法(TCM只能用于评价使用价值) | 第26-28页 |
2.2.2 变量及构成因素 | 第28页 |
2.2.3 旅行费用法实施过程 | 第28-30页 |
2.3 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理论 | 第30-35页 |
2.3.1 条件价值法评估算法 | 第31-32页 |
2.3.2 变量及构成因素 | 第32页 |
2.3.3 条件价值法实施过程 | 第32-35页 |
3 案例分析 | 第35-47页 |
3.1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区概况 | 第35-38页 |
3.1.1 自然区域 | 第35-36页 |
3.1.2 社会经济水平 | 第36-37页 |
3.1.3 旅游业概况 | 第37-38页 |
3.2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评估实证 | 第38-47页 |
3.2.1 旅行费用法对使用价值的评估实证 | 第38-45页 |
3.2.2 游憩资源使用价值 | 第45页 |
3.2.3 条件价值法补充性探究 | 第45-47页 |
4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4页 |
4.1 研究结论 | 第47-48页 |
4.1.1 客源地构成 | 第47页 |
4.1.2 消费者剩余巨大 | 第47-48页 |
4.1.3 非使用价值空间较多 | 第48页 |
4.2 研究对比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2.1 横向对比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2.2 纵向对比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3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对策 | 第51-53页 |
4.3.1 以保护为核心,维护自然游憩价值 | 第51-52页 |
4.3.2 建立完善的旅游规划制度 | 第52页 |
4.3.3 提高民众文化意识,建立文化、生态多元化景区 | 第52-53页 |
4.3.4 保护与开发并重,构建循环支撑链 | 第53页 |
4.4 未来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