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市场论文

我国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测度及驱动因素分析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4-16页
    1.3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框架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论文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5 论文创新之处第18-19页
第2章 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相关概述第19-28页
    2.1 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及其现状分析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的特点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我国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第21-23页
    2.2 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内涵及特征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市场流动性概述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内涵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的特征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测度方法概述第25-26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6-28页
第3章 我国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测度及实证分析第28-44页
    3.1 我国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构造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现有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流动性测度指标构造的基本原则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构造及适用性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3.2 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测度模型的构建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GARCH模型及其特点分析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VaR方法介绍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GARCH-VaR模型构建第35-36页
    3.3 流动性指标测度实证研究第36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研究样本选择和数据说明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基本统计量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及平稳化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GARCH(1,1)模型参数估计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VaR值的计算及检验第42-43页
    3.4 实证结果分析第43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4章 我国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驱动因素研究第44-54页
    4.1 我国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主要驱动因素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宏观经济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货币政策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相关市场联动风险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市场微观结构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国际资本流动第47页
    4.2 样本数据说明第47-48页
    4.3 VECM模型介绍第48页
    4.4 我国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驱动因素实证分析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平稳性检验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相关性检验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协整性检验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VECM模型估计结果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Wald外生性检验第52页
    4.5 实证结果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5章 就合理调控我国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的对策建议第54-59页
    5.1 合理控制宏观调控力度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合理运用货币政策第55-56页
    5.2 市场微观结构优化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支持市场成员多元化发展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多样化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大力发展债券衍生品第57页
    5.3 国际资本流动第57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结论第59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5-66页
致谢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股票市场的知情交易与价格关系研究
下一篇:H省预算绩效管理运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