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难选低品位氧化铜矿选矿工艺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0页 |
1.1 铜资源概况 | 第10-13页 |
1.1.1 世界铜资源分布 | 第10-11页 |
1.1.2 我国铜矿资源的概况 | 第11-13页 |
1.2 主要氧化铜矿物及性质 | 第13-14页 |
1.2.1 氧化铜矿的主要特点 | 第13-14页 |
1.2.2 主要氧化铜矿物的性质 | 第14页 |
1.3 氧化铜矿的分选工艺 | 第14-17页 |
1.3.1 直接浮选法 | 第15页 |
1.3.2 硫化浮选法 | 第15-16页 |
1.3.3 离析浮选法 | 第16页 |
1.3.4 胺类浮选法 | 第16页 |
1.3.5 法选冶联合法 | 第16页 |
1.3.6 细菌浸出法 | 第16-17页 |
1.3.7 分支串流浮选法 | 第17页 |
1.4 氧化铜矿浮选药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4.1 氧化铜矿浮选捕收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4.2 氧化铜矿浮选活化剂的研现状 | 第18页 |
1.4.3 氧化铜矿浮选起泡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目的、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5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9页 |
1.5.2 研究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试验矿样、设备及方法 | 第20-23页 |
2.1 试验矿样来源和制备 | 第20-21页 |
2.2 试验设备与药剂 | 第21-22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3.1 浮选试验 | 第22页 |
2.3.2 矿物表面电位测定 | 第22页 |
2.3.3 接触角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矿石性质分析 | 第23-29页 |
3.1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和物相组成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2 原矿矿物组成及主要金属矿物的嵌布特征 | 第24-27页 |
3.3 铜矿物的嵌布粒度及分布 | 第27-28页 |
3.4 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4章 氧化铜矿的浮选试验研究究 | 第29-50页 |
4.1 试验原则流程的确定 | 第29-30页 |
4.2 原矿磨矿粒度曲线 | 第30-31页 |
4.3 氧化铜矿粗选条件试验 | 第31-39页 |
4.3.1 浮选磨矿细度试验 | 第31-32页 |
4.3.2 矿浆pH对氧化铜矿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4.3.3 硫化钠用量以及添加方式试验 | 第33-35页 |
4.3.4 捕收剂用量试验 | 第35页 |
4.3.5 捕收剂种类试验 | 第35-36页 |
4.3.6 正交优化试验 | 第36-39页 |
4.4 氧化铜矿二次粗选试验 | 第39-42页 |
4.5 开路流程试验 | 第42-43页 |
4.6 闭路流程试验 | 第43-49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5章 氧化铜矿浮选机理分析 | 第50-55页 |
5.1 氧化铜矿硫化矿浮选过程 | 第50页 |
5.2 硫化钠对孔雀石的硫化机理分析 | 第50-53页 |
5.2.1 孔雀石动电位测定和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2.2 孔雀石矿接触角测定和分析 | 第52页 |
5.2.3 硫化钠的Eh-pH图 | 第52-53页 |
5.3 氧化铜矿硫化捕收机理分析 | 第5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6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55-56页 |
6.1 结论 | 第55页 |
6.2 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