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(ITO)x(SiO21-x纳米颗粒薄膜的电输运性质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前言第9-2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1.2 绝缘性纳米颗粒薄膜的电子输运机制第1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跳跃传导模型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变程跳跃传导模型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逾渗跳跃传导模型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共隧穿传导模型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高温区热涨落诱导隧穿模型第22-24页
    1.3 颗粒薄膜中的巨霍尔效应第24-26页
    1.4 超导颗粒薄膜第26-28页
    1.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28-29页
第二章 样品制备与表征第29-37页
    2.1 (ITO)_x(SiO_2)_(1-x)纳米颗粒膜的制备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磁控溅射基本原理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样品制备条件第31-32页
    2.2 样品表征方法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台阶仪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(EDX)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选区电子衍射(SAED)第33-34页
    2.3 电学性质测量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物理性质测量系统(PPMS)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四引线测量法第35-37页
第三章 (ITO)_x(SiO_2)_(1-x)薄膜的微观结构和电子输运性质第37-53页
    3.1 ITO体积分数以及膜厚的确定第37-38页
    3.2 (ITO)_x(SiO_2)_(1-x)颗粒膜的微观形貌分析第38-41页
    3.3 低温区(ITO)_x(SiO_2)_(1-x)颗粒膜的电子输运机制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电阻率的测量结果及分析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实验结果与逾渗跳跃传导模型对比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实验结果与共隧穿模型对比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实验结果与跳跃传导模型对比第47-48页
    3.4 高温区(ITO)_x(SiO_2)_(1-x)颗粒膜的电子输运机制第48-50页
    3.5 (ITO)_x(SiO_2)_(1-x)颗粒薄膜的霍尔输运性质第50-52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四章 (ITO)_x(SiO_2)_(1-x)颗粒膜中的超导特性第53-62页
    4.1 纯Ar气氛围中所制备样品的基本信息第53-54页
    4.2 样品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第54-55页
    4.3 (ITO)_x(SiO_2)_(1-x)纳米颗粒薄膜中的超导特性第55-6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1-62页
第五章 结论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9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9-70页
致谢第70-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功能性图案化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
下一篇:多孔硅基纳米氧化钨多级结构材料气敏传感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