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1.3.2 实践意义 | 第10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7页 |
2.1 核心概念 | 第11-12页 |
2.1.1“和谐互助”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| 第11页 |
2.1.2“和谐互助”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| 第11-12页 |
2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2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2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第3章“和谐互助”教学模式应用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3页 |
3.1 建构主义理论 | 第17-19页 |
3.2 人本主义理论 | 第19-20页 |
3.3 元认知理论 | 第20-23页 |
第4章“和谐互助”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| 第23-31页 |
4.1 立足学情实际,开展“师友”前置预习 | 第23-25页 |
4.2 深化多维探究,推进“师友”自主学习 | 第25-27页 |
4.3 强化当堂合作,组织“师友”协同教习 | 第27-28页 |
4.4 强化当堂训练,深化“师友”互助练习 | 第28-30页 |
4.5 创新评价方式,实施“师友”多元评习 | 第30-31页 |
第5章“和谐互助”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| 第31-42页 |
5.1 研究对象 | 第31页 |
5.2 研究工具 | 第31-32页 |
5.2.1 问卷调查 | 第31页 |
5.2.2 访谈 | 第31-32页 |
5.3 研究过程 | 第32页 |
5.4 教学效果分析 | 第32-39页 |
5.4.1 问卷收集与分析 | 第32-34页 |
5.4.2 测试收集与分析 | 第34-38页 |
5.4.3 访谈收集与分析 | 第38-39页 |
5.5 研究结果 | 第39-40页 |
5.6 实验反思 | 第40-42页 |
5.6.1 深化学友间的互助探究 | 第40-41页 |
5.6.2 尊重学生学情差异 | 第41页 |
5.6.3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附录 | 第45-5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