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进展 | 第11-33页 |
1.1 引言 | 第11页 |
1.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| 第11-16页 |
1.2.1 活性阴离子聚合 | 第11-12页 |
1.2.2 活性阳离子聚合 | 第12页 |
1.2.3 引发转移终止剂法自由基聚合(Iniferter) | 第12页 |
1.2.4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(NMP) | 第12-13页 |
1.2.5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(RAFT) | 第13-14页 |
1.2.6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(ATRP) | 第14-16页 |
1.3 生物大分子-高分子杂化体 | 第16-17页 |
1.4 蛋白质-高分子杂化体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4.1 蛋白质的物理改性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2 蛋白质的化学改性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6页 |
1.5.1 自组装胶束的主要特点 | 第20-22页 |
1.5.2 自组装胶束的制备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5.3 自组装胶束的表征 | 第23-24页 |
1.5.4 自组装胶束的应用 | 第24-26页 |
1.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6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3页 |
第二章 ATRP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| 第33-44页 |
2.1 前言 | 第33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3-36页 |
2.2.1 实验试剂 | 第33-34页 |
2.2.2 仪器设备 | 第34页 |
2.2.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(PMMA)的制备 | 第34-36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0页 |
2.3.1 引发剂NHS-BIBA的合成 | 第36-37页 |
2.3.2 PMMA的核磁共振氢谱 | 第37-39页 |
2.3.3 聚合物PMMA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| 第39-40页 |
2.4 小结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两亲性BSA-PMMA杂化体的制备 | 第44-54页 |
3.1 前言 | 第44-45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5-48页 |
3.2.1 实验试剂 | 第45-46页 |
3.2.2 仪器设备 | 第46页 |
3.2.3 BSA-PMMA杂化体的制备 | 第46-48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2页 |
3.3.1 溶剂对两亲性BSA-PMMA杂化体制备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3.3.2 溶液pH对两亲性BSA-PMMA杂化体制备的影响 | 第50页 |
3.3.3 聚合物和蛋白质的比例对两亲性BSA-PMMA杂化体制备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3.3.4 胶体溶液的分散性 | 第51-52页 |
3.4 小结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两亲性BSA-PMMA杂化体的自组装 | 第54-74页 |
4.1 前言 | 第54-55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55-56页 |
4.2.1 实验试剂 | 第55页 |
4.2.2 实验仪器 | 第55页 |
4.2.3 实验步骤 | 第55页 |
4.2.4 仪器与测试 | 第55-56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6-70页 |
4.3.1 BSA-PMMA杂化体自组装聚集体的溶液形态 | 第56页 |
4.3.2 PMMA分子量对BSA-PMMA杂化体自组装行为的影响 | 第56-62页 |
4.3.3 BSA与PMMA的不同配比对BSA-PMMA杂化体自组装行为的影响 | 第62-66页 |
4.3.4 两亲性BSA-PMMA杂化体的自组装机理探索 | 第66-69页 |
4.3.5 两亲性蛋白质-高分子杂化体胶体溶液的稳定性研究 | 第69-70页 |
4.4 小结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