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--国民收入、国民财富论文

中国居民资产不平等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1章 引言第14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5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9页
    1.4 主要工作及创新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文的创新第20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20-21页
第2章 不平等的测度方法第21-43页
    2.1 度量不平等指标的原则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弱转移原则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强转移原则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尺度无关性原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人口无关性原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可分解性原则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洛伦兹占优和洛伦兹一致性第23页
    2.2 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基尼系数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洛伦兹曲线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关系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基尼系数的算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基尼系数的群体间分解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基尼系数对收入要素的分解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基尼系数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第27-28页
    2.3 广义熵,平均对数离差与泰尔指数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广义熵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平均对数离差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泰尔指数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广义熵指数,泰尔指数及平均对数离差的优缺点第30-31页
    2.4 变异系数与扭曲系数第31-32页
    2.5 十等分组法与累积密度函数法第32页
    2.6 Bonferroni指数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Bonferroni指数的原理介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Bonferroni指数的绝对形式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Bonferroni指数的离散形式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Bonferroni指数的性质第35-36页
    2.7 连续的Bonferonni指数、De Vergottini指数与Gini指数比较第36-37页
    2.8 离散的Bonferonni指数、De Vergottini指数与Gini指数比较第37-39页
    2.9 Bonferonni指数、De Vergottini指数与Gini指数在社会福利函数方面比较第39-41页
    2.10 小结第41-43页
第3章 居民资产不平等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3-57页
    3.1 数据来源、说明及资产分类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数据来源及说明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居民资产的分类及本文对资产的处理说明第44页
    3.2 居民资产构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居民资产构成的总值、均值、比重、中位数、标准差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居民资产分类的扭曲系数和变异系数第48页
    3.3 居民资产的城乡分布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居民资产城乡分布的总值、均值、比重、中位数及标准差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居民资产城乡分布的扭曲系数和变异系数第50-51页
    3.4 居民资产的区域分布描述性统计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居民资产区域分布的总值、均值、比重、中位数和标准差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居民资产区域分布的扭曲系数和变异系数第53页
    3.5 居民总资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居民资产的五等分组法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居民资产的洛伦兹曲线法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居民资产的累积密度法第55-56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56-57页
第4章 居民资产不平等的实证分析第57-73页
    4.1 居民资产的Bonferroni指数分解、De Vergottini指数分解与基尼系数分解第57-58页
    4.2 Bonferroni 指数的收入构成分解法第58-60页
    4.3 Bonferroni指数的收入等级和群组分解法第60-63页
    4.4 按资产构成对居民资产进行的分解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居民资产来源分类及说明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居民资产构成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居民资产构成的Bonferroni指数分解法第64-66页
    4.5 居民资产不平等的城乡分解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居民资产的城乡间分类及数据处理说明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居民资产不平等的城乡泰尔指数分解法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居民资产不平等的城乡Bonferroni指数分解法第67-68页
    4.6 居民资产不平等的区域分解分析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居民资产不平等的区域分解数据说明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居民资产不平等的区域泰尔指数分解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居民资产不平等的区域Bonferroni指数分解法第69-71页
    4.7 小结第71-73页
第5章 结论和展望第73-78页
    5.1 主要结论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、意义总结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主要工作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73-75页
    5.2 政策建议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国家应提倡综合运用不平等的测量方法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政府的福利导向要与不同指数的敏感性结合起来实施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采取不同的措施降低城镇内部的不平等和农村内部的不平等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针对区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种措施来缩小东、中、西内部的资产差距第76-77页
    5.3 展望第77-78页
参考文献第78-82页
致谢第82-8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83-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机理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
下一篇:基于对数收益率和极差收益率的我国贵金属期货避险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