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政治论文

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与新课标要求存在的差距及策略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一章 引言第8-15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8-9页
    1.2 选题的研究意义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践意义第9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准备阶段,确定论题,收集资料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调研过程,展开调研,丰富资料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总结阶段,分析数据,整合资料第10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0页
    1.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途径和视角多元化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理论观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第10-11页
    1.6 文献综述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新课程标准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带来的机遇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新课程标准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带来的挑战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依据新课程标准,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效的策略第13-15页
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及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概述第15-25页
    2.1 新课改理念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新课程观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新知识观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新学生观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新教师观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新教学观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新评价观第18-19页
    2.2 新课程标准概述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地位与内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三维教学目标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课程设置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科学评价体系第20-21页
    2.3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概述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课程性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课程目标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课程结构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课程内容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课程实施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课程评价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课程资源第24-25页
第三章 新课标给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带来的影响第25-32页
    3.1 学生地位主体化,师生关系平等化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教师为主导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学生为主体第25-26页
    3.2 师生素质综合化,教法学法多元化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教师素质综合化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学生素质综合化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教法学法多元化第28页
    3.3 教材沿革人性化,教学内容生活化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教材沿革人性化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教材内容生活化第29页
    3.4 教学目标向整体性、均衡性倾斜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知识与能力目标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过程与方法目标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30-31页
    3.5 教学资源向多元化、层次性发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大教学资源观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教学资源开发第31-32页
第四章 新课标与教育现实出现差距的根源第32-37页
    4.1 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,三维目标难以实现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思维定势含义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思维定势危害第32-33页
    4.2 教师对新课标理解存在偏差,课堂活动流于形式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依赖教材,忽视生活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教法单一,手段僵化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理念落后,职业倦怠第34-35页
    4.3 学生角色困惑,学习方法机械,学习动力不足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角色困惑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能力不足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积极性不够第36-37页
第五章 缩小新课标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差距的对策研究第37-49页
    5.1 重视教师引导地位,提升素质,整合角色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重视教师素质提高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教师角色多元第37-38页
    5.2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,提升能力,整合角色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课堂留白,学生做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目标预设,角色迁移第39页
    5.3 更新教学理念,进入教育新时代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教育爱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身教重于言教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和谐教育理念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个性教育理念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可持续发展理念第41页
    5.4 创新教学艺术,增强教学实效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语言艺术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气氛艺术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节奏艺术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应激艺术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合作艺术第43-44页
    5.5 利用生活实际,拓展教学时空,建构有意义学习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课程设置生活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教学案例生活化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教学情境生活化第45-46页
    5.6 课后反思,取长补短,优化自我,提升教学实效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传统反思弊病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新课程反思优势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教师有效反思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4 学生有效反思第47-49页
结语第49-50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50-54页
致谢第54-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初中地理课堂活动作业设计研究
下一篇:高中艺术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研究--以南昌地区高中艺术生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