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9-17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0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0-17页 |
1.3.1 国外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相关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3.2 我国小学体育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3.3 我国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在实践中应用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4 协同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3.5 文献述评 | 第16-17页 |
2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7-20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17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17-20页 |
2.2.1 文献资料法 | 第17页 |
2.2.2 调查问卷法 | 第17-19页 |
2.2.2.1 问卷发放与回收 | 第17-18页 |
2.2.2.2 问卷效度检验 | 第18-19页 |
2.2.2.3 问卷信度检验 | 第19页 |
2.2.3 访谈法 | 第19页 |
2.2.4 系统分析法 | 第19页 |
2.2.5 逻辑归纳法 | 第19-20页 |
3 协同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| 第20-23页 |
3.1 协同论提出 | 第20页 |
3.2 协同理论在实践中应用价值 | 第20-23页 |
4 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意义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3-34页 |
4.1 加强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意义 | 第23-24页 |
4.2 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4-34页 |
4.2.1 各主体之间沟通存在一定问题 | 第24-27页 |
4.2.2 家长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| 第27-30页 |
4.2.3 学校缺乏协同管理主动性 | 第30-31页 |
4.2.4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引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| 第31-32页 |
4.2.5 社会缺乏对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关注 | 第32-34页 |
5 协同论视域下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机制研究 | 第34-46页 |
5.1 协同论视域下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原则 | 第34-35页 |
5.1.1 科学性原则 | 第34页 |
5.1.2 可行性原则 | 第34页 |
5.1.3 主动性原则 | 第34页 |
5.1.4 规范性原则 | 第34-35页 |
5.2 协同论视域下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目标 | 第35-36页 |
5.2.1 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总体目标 | 第35页 |
5.2.2 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学校目标 | 第35页 |
5.2.3 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家庭目标 | 第35页 |
5.2.4 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政府及社会目标 | 第35-36页 |
5.3 协同论视域下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保障措施 | 第36-46页 |
5.3.1 加强各方对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沟通与协调 | 第36-39页 |
5.3.2 强化家庭主体作用 | 第39-41页 |
5.3.3 提高学校主动性 | 第41-43页 |
5.3.4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与引导作用 | 第43-44页 |
5.3.5 加大社会对于小学体育人才选拔与培养关注度 | 第44-46页 |
6 结论 | 第46-47页 |
附录 | 第47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