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课题的来源 | 第9页 |
二、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(一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(二)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3-15页 |
四、创新之处和主要观点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和历程 | 第16-26页 |
一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概念释义 | 第16-18页 |
(一)循环经济概念和重要意义 | 第16-17页 |
(二)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 | 第17-18页 |
二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基础 | 第18-23页 |
(一)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循环和节约意识 | 第18-19页 |
(二)中国传统循环农业生产实践 | 第19页 |
(三)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思想理论 | 第19-23页 |
三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历程 | 第23-26页 |
(一)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起步 | 第23-24页 |
(二)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示范推广 | 第24页 |
(三)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全面推进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与模式 | 第26-31页 |
一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动力 | 第26-27页 |
(一)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需要 | 第26页 |
(二)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恶化的矛盾 | 第26-27页 |
(三)物质需求增长与资源约束的矛盾 | 第27页 |
二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| 第27-31页 |
(一)广西贵港模式 | 第27-28页 |
(二)鲁北化工模式 | 第28页 |
(三)山东省“点、线、面”发展模式 | 第28-29页 |
(四)辽宁“3+1”发展模式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及特点 | 第31-36页 |
一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成效 | 第31-33页 |
(一)循环经济法规及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| 第31页 |
(二)循环经济理论建设研究成果丰硕 | 第31-32页 |
(三)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| 第32页 |
(四)循环经济技术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| 第32页 |
(五)循环经济生产实践逐步深入 | 第32-33页 |
二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特点 | 第33-36页 |
(一)立足国情统筹兼顾 | 第33页 |
(二)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 | 第33-34页 |
(三)强调减量化原则优先 | 第34页 |
(四)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| 第34-35页 |
(五)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| 第36-41页 |
一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| 第36-37页 |
(一)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法规规章尚不健全 | 第36页 |
(二)循环经济创新技术转化推广率低 | 第36页 |
(三)示范推广机制不健全 | 第36-37页 |
(四)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尚未全面普及 | 第37页 |
二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| 第37-41页 |
(一)加强循环经济理念宣传教育 | 第37-38页 |
(二)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| 第38页 |
(三)推进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及适用推广 | 第38页 |
(四)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发展交流合作 | 第38-39页 |
(五)健全循环经济示范推广机制 | 第39页 |
(六)培养公众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| 第39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