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特·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探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2 京特·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背景介绍 | 第16-20页 |
2.1 安德斯其人其著 | 第16-18页 |
2.1.1 安德斯的生平 | 第16-17页 |
2.1.2 安德斯的主要著作 | 第17-18页 |
2.2 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渊源 | 第18-20页 |
2.2.1 社会根源 | 第18页 |
2.2.2 理论溯源 | 第18-20页 |
3 京特·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20-32页 |
3.1 批判技术哲学 | 第20-25页 |
3.1.1 “普罗米修斯的羞愧” | 第20-22页 |
3.1.2 进步的幻象 | 第22-24页 |
3.1.3 过时的时间 | 第24-25页 |
3.2 幻象与复制的世界 | 第25-29页 |
3.2.1 大众人——广播电视消费的产物 | 第25-27页 |
3.2.2 “逻各斯”本质的丧失 | 第27-28页 |
3.2.3 世界朝人们走来 | 第28-29页 |
3.3 否定的人类学 | 第29-32页 |
3.3.1 没有世界的人 | 第29-30页 |
3.3.2 没有人的世界 | 第30页 |
3.3.3 新的不自由 | 第30-32页 |
4 京特·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评析 | 第32-38页 |
4.1 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的特点 | 第32-35页 |
4.1.1 技术人类学视角 | 第32-33页 |
4.1.2 技术悲观主义色彩 | 第33-34页 |
4.1.3 具有高科技伦理意义 | 第34-35页 |
4.2 在德国技术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评析 | 第35-38页 |
4.2.1 安德斯的理论贡献 | 第35-37页 |
4.2.2 安德斯的理论局限 | 第37-38页 |
结论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