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劳动法论文

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创新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创新点第20-21页
第2章 非全日制劳动者的界定第21-27页
    2.1 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法律界定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域外对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法律界定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我国对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法律界定第22-23页
    2.2 非全日制劳动者与全日制劳动者的区别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非全日劳动者的范围及行业分布的独特性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非全日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弱化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存在非自愿性选择的非全日制劳动者第25-26页
    2.3 小结第26-27页
第3章 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及原因第27-41页
    3.1 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现状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滥用非全日制用工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差别待遇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工资发放不符合规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稳定性差第31-32页
    3.2 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第32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定的不足第32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劳动者自身原因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用人单位原因第39页
    3.3 小结第39-41页
第4章 域外对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经验第41-53页
    4.1 国际劳工组织为非全日制劳动者保护的立法规定第41-43页
    4.2 德国为非全日制劳动者保护的立法规定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立法概况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为非全日制劳动者保护的劳动条件规则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为非全日制劳动者保护的劳动合同规则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为非全日制劳动者保护的社会保险规则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之间的转换第46页
    4.3 日本为非全日制劳动者保护的立法规定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立法概况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为非全日制劳动者保护的劳动条件规则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为非全日制劳动者保护的劳动合同规则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为非全日制劳动者保护的社会保险规则第49-51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51-53页
第5章 我国对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对策第53-63页
    5.1 完善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第53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立法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完善非全日用工的劳动条件的立法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建立与非全日制用工相匹配的劳动合同规则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建立与非全日制用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险规则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完善工会制度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建立自愿转换规则第60-61页
    5.2 完善监督机制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完善国家机关的监督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社会的监督第61-63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6页
致谢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层税务机关依法治税问题研究--以肥城市国税局为例
下一篇:街道办事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--以济南市 LS 街道办事处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