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3页 |
1.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| 第15-24页 |
2.1 东北抗联精神 | 第15-21页 |
2.1.1 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背景 | 第15-17页 |
2.1.2 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| 第17-19页 |
2.1.3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意义 | 第19-21页 |
2.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| 第21-24页 |
2.2.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2.2.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24-31页 |
3.1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| 第24-29页 |
3.1.1 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| 第24-25页 |
3.1.2 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| 第25-26页 |
3.1.3 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| 第26-27页 |
3.1.4 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 | 第27-28页 |
3.1.5 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28-29页 |
3.2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| 第29-31页 |
3.2.1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契合 | 第29页 |
3.2.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“融入”提供可循经验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| 第31-40页 |
4.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课堂、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| 第31-33页 |
4.1.1 东北抗联精神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| 第31-32页 |
4.1.2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| 第32-33页 |
4.1.3 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| 第33页 |
4.2 建立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实践教育基地 | 第33-35页 |
4.2.1 挖掘东北抗联精神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 | 第33-34页 |
4.2.2 组织高校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| 第34页 |
4.2.3 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合作 | 第34-35页 |
4.3 开展以东北抗联精神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| 第35-37页 |
4.3.1 融入校园的物质文化 | 第35-36页 |
4.3.2 融入校园的精神文化 | 第36-37页 |
4.3.3 融入校园的制度文化 | 第37页 |
4.4 开发传播和学习东北抗联精神的网络平台 | 第37-40页 |
4.4.1 综合运用多种新媒体 | 第38页 |
4.4.2 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| 第38-39页 |
4.4.3 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 | 第39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