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10-19页 |
一、课题缘起 | 第10-11页 |
二、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-14页 |
1、关于“方法” | 第11-12页 |
2、“互补设计方法”的提出 | 第12-14页 |
三、课题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1、为何基于“视觉传达设计”领域 | 第14-15页 |
2、不断扩张的视觉传达设计内容 | 第15页 |
四、课题研究的主题词 | 第15-16页 |
1、互补的理解 | 第15-16页 |
2、互补的思维 | 第16页 |
3、互补的方法 | 第16页 |
4、互补的价值 | 第16页 |
五、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六、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创新处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“互补”的理解 | 第19-41页 |
第一节“互补”释义 | 第19-20页 |
一、语言学中“互补”的认识 | 第19页 |
二、文字学中“互补”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“互补”思想考源 | 第20-27页 |
一、西方“互补”思想探源 | 第20页 |
二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互补”思想 | 第20-24页 |
(一)先哲们言论中的互补思想 | 第20-21页 |
(二)阴阳观念中的动态互补与流变转换 | 第21-22页 |
(三)“儒道互补”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格局 | 第22-24页 |
三、思维方式中的互补存在 | 第24-27页 |
(一)从生理学角度看思维方式的互补存在 | 第24-25页 |
(二)从地域性差异看思维方式中的东西互补 | 第25-27页 |
第三节 多领域中“互补”的存在 | 第27-32页 |
一、中医理论中的“互补”运用 | 第27-28页 |
(一)阴阳互补思想进入中医理论 | 第27-28页 |
(二)整体论思想的实现手段 | 第28页 |
二、中国书画理论中的“互补”观念 | 第28-29页 |
三、色彩理论中的“互补色”的应用 | 第29-30页 |
四、物理理论中的“互补”的诠释 | 第30-31页 |
五、方法理论中“互补”的论说 | 第31-32页 |
第四节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“互补”现象 | 第32-39页 |
一、从视觉传达设计活动进程理解互补的存在 | 第32-34页 |
二、从生活方式变化的过程看互补的需求 | 第34-35页 |
(一)工业社会下的生活方式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 | 第34页 |
(二)消费社会下的生活方式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 | 第34页 |
(三)大数据信息社会下的生活方式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 | 第34-35页 |
三、视觉传达设计转型中的“互补”特性 | 第35-39页 |
(一)纸面与屏幕——阅读方式的互补性 | 第36-37页 |
(二)单一与多元——视觉信息传达媒介的互补性 | 第37-38页 |
(三)静态与动态——视觉信息呈现方式的互补性 | 第38页 |
(四)被动与主动——信息接受方式的互补性 | 第38页 |
(五)视觉与统觉——视觉审美方式的互补性 | 第38-39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二章 视觉传达设计思维模式中的互补研究 | 第41-70页 |
第一节 视觉传达设计思维方法 | 第41-50页 |
一、全面观察——从问题导入的信息观察 | 第41-43页 |
二、理性分析——深入观察了解本质 | 第43-45页 |
三、直觉归纳—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| 第45页 |
四、对应联想——形成视觉形象的转译 | 第45-48页 |
五、想象创造——完成视觉形象的生成 | 第48-49页 |
六、系统评价——保障设计目标的实现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视觉传达设计思维过程中的互补规律 | 第50-52页 |
一、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 | 第50-51页 |
二、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| 第51-52页 |
第三节 互补设计方法及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行 | 第52-67页 |
一、互补设计方法 | 第53-59页 |
(一)何为“互补设计方法” | 第53页 |
(二)互补设计方法的结构分析 | 第53-59页 |
二、互补设计方法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行 | 第59-61页 |
(一)运行过程 | 第59-60页 |
(二)运行特点 | 第60-61页 |
三、案例分析:《波尔图音乐厅》视觉识别设计项目 | 第61-65页 |
(一)设计目标 | 第61页 |
(二)设计过程 | 第61-64页 |
(三)设计思维方法分析 | 第64-65页 |
四、案例分析:《全宇宙志》书籍设计 | 第65-67页 |
(一)书籍设计解析 | 第65-66页 |
(二)设计思维方法分析 | 第66-67页 |
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67-70页 |
第三章 以“互补视角”构建视觉传达设计认知模式 | 第70-108页 |
第一节 正向视角与反向视角的认知模式 | 第70-76页 |
一、以正向视角构成肯定性指向 | 第70-73页 |
(一)正向视角 | 第70-71页 |
(二)案例分析 | 第71-73页 |
(三)正向视角下的设计思维特点 | 第73页 |
二、从反向视角形成“颠覆性”的创意 | 第73-76页 |
(一)反向视角 | 第73-74页 |
(二)案例分析 | 第74-76页 |
(三)反向视角下的设计思维特点 | 第76页 |
三、正向视角与反向视角的互补为用 | 第76页 |
第二节 求同视角与求异视角的认知模式 | 第76-83页 |
一、以求同视角发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| 第77-79页 |
(一)求同视角 | 第77-78页 |
(二)案例分析 | 第78-79页 |
(三)求同视角下的设计思维特点 | 第79页 |
二、从求异视角找寻创意的与众不同 | 第79-83页 |
(一)求异视角 | 第79-80页 |
(二)案例分析 | 第80-83页 |
(三)求异视角下的设计思维特点 | 第83页 |
三、求同视角与求异视角的互补为用 | 第83页 |
第三节 自我视角与非我视角的认知模式 | 第83-93页 |
一、以自我视角体验设计感知 | 第84-87页 |
(一)自我视角 | 第84页 |
(二)案例分析 | 第84-86页 |
(三)自我视角下的设计思维特点 | 第86-87页 |
二、以非我视角体现用户需求 | 第87-92页 |
(一)非我视角 | 第87-88页 |
(二)案例分析 | 第88-92页 |
(三)非我视角下的设计思维特点 | 第92页 |
三、自我视角与非我视角的互补为用 | 第92-93页 |
第四节 有序视角与无序视角的认知模式 | 第93-99页 |
一、以有序视角形成系统化设计 | 第93-96页 |
(一)有序视角 | 第93-94页 |
(二)案例分析 | 第94-95页 |
(三)有序视角下的设计思维特点 | 第95-96页 |
二、以无序视角得到独特的创意 | 第96-98页 |
(一)无序视角 | 第96页 |
(二)案例分析 | 第96-98页 |
(三)无序视角下的设计思维特点 | 第98页 |
三、有序视角与无序视角的并协合作 | 第98-99页 |
第五节 传统视角与未来视角的认知模式 | 第99-106页 |
一、以传统视角创新中国方式 | 第99-102页 |
(一)传统视角 | 第99页 |
(二)案例分析 | 第99-102页 |
(三)传统视角下的设计思维特点 | 第102页 |
二、以未来视角探索发展趋势 | 第102-105页 |
(一)未来视角 | 第102页 |
(二)案例分析 | 第102-105页 |
(三)未来视角下的设计思维特点 | 第105页 |
三、传统视角与未来视角的渗透融合 | 第105-106页 |
第六节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第四章 以“互补方法”构建视觉形象转译与生成模式 | 第108-149页 |
第一节 直白与隐喻:设计主题的诠释 | 第108-113页 |
一、设计方法描述 | 第108-109页 |
(一)直白 | 第108页 |
(二)隐喻 | 第108-109页 |
二、经典案例与设计方法分析 | 第109-112页 |
(一) 直白的图像与指令性的文字 | 第109-110页 |
(二)广为熟识的符号移植 | 第110页 |
(三)隐喻式文字设计 | 第110-111页 |
(四)视觉传达设计中象征性的隐喻 | 第111-112页 |
三、设计主题在直白与隐喻之间游走 | 第112-113页 |
第二节 具象与抽象:视觉形象的构建 | 第113-125页 |
一、设计方法描述 | 第114-115页 |
(一)具象的再现 | 第114页 |
(二)抽象的表现 | 第114-115页 |
二、经典案例与设计方法分析 | 第115-124页 |
(一)摄影手法下的实物呈现 | 第115-117页 |
(二)写实性绘画的拟像 | 第117页 |
(三)剪影手法下的形象再现 | 第117-118页 |
(四)肌理表现下的真实拟物 | 第118页 |
(五)以点、线、面、体抽象元素构成视觉形象 | 第118-119页 |
(六)色彩的心理感受与象征意味 | 第119-121页 |
(七)拼贴手法下的奇妙世界 | 第121页 |
(八)来自音乐的灵感 | 第121-124页 |
三、视觉形象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构建 | 第124-125页 |
第三节 精确与模糊:视觉形象的表达 | 第125-136页 |
一、设计方法描述 | 第126页 |
(一)精确 | 第126页 |
(二)模糊 | 第126页 |
二、经典案例与设计方法分析 | 第126-134页 |
(一)在“数”控制下的比例、数列与模数的方法 | 第126-127页 |
(二)精确的网格设计方法 | 第127-132页 |
(三)难以辨认的字体创造视觉模糊 | 第132页 |
(四)影子游戏下的模糊空间塑造 | 第132-133页 |
(五)模糊中意象的表达 | 第133页 |
(六)像素化 | 第133-134页 |
三、视觉表达在精确与模糊之间把握分寸 | 第134-136页 |
第四节 静态与动态:视觉信息的呈现 | 第136-142页 |
一、设计方法描述 | 第136页 |
(一)静态的信息呈现 | 第136页 |
(二)动态的信息表达 | 第136页 |
二、经典案例与设计方法分析 | 第136-141页 |
(一)线性的视觉信息材料组织方式 | 第136-137页 |
(二)静态的视觉信息表达动态的视知觉感受 | 第137-139页 |
(三)动态图像的运动方式 | 第139-141页 |
(四)动态文字的图形意境 | 第141页 |
(五)从静态走向动态,视觉信息流程设计分析 | 第141页 |
三、视觉呈现方式从静态走向动态 | 第141-142页 |
第五节 单向与交互:视觉信息的传达 | 第142-147页 |
一、设计方法描述 | 第142-143页 |
(一)视觉信息单向传递 | 第142页 |
(二)视觉信息交互传达 | 第142-143页 |
二、经典案例与设计方法分析 | 第143-147页 |
(一)信息可视化中的交互设计 | 第143-144页 |
(二)互动体验让信息在“游戏”中记忆 | 第144-145页 |
(三)互动广告让受众乐在其中 | 第145页 |
(四)信息媒介的选择从单一走向多元 | 第145-147页 |
三、视觉信息传达从单向走向交互 | 第147页 |
第六节 本章小结 | 第147-149页 |
第五章 互补设计方法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| 第149-171页 |
第一节“互补视角”下视觉体验与观察方式研究 | 第149-164页 |
课题一:《叶子啊,叶子》 | 第151-159页 |
课题二:《图形男女》 | 第159-160页 |
课题三:《解我,析我》 | 第160-161页 |
课题四:《当传统遇上现代》 | 第161-164页 |
第二节:“互补方法”下视觉形象转译与生成方式研究 | 第164-170页 |
课题五:《玩转人形》 | 第164-165页 |
课题六:《文字体验》 | 第165-167页 |
课题七:《编排体验——“看”音乐》 | 第167-168页 |
课题八:《不一样的编排——向自然致敬》 | 第168-170页 |
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170-171页 |
结论 | 第171-174页 |
致谢 | 第174-1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5-181页 |
作者介绍 | 第181-1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