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金属结构论文--组合结构论文

组合深梁抗震性能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4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1.2 内填构件的发展和应用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发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钢板剪力墙的发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组合剪力墙的发展第16-18页
    1.3 组合深梁结构形式的提出第18-20页
    1.4 深梁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的相关研究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的相关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2-24页
第二章 钢-混凝土组合深梁试验研究第24-64页
    2.1 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方法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目的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组合深梁试验研究方法第24页
    2.2 结构模型试件设计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深梁试件的命名规则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钢框架设计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构件的连接第30-31页
    2.3 组合深梁结构模型试验方案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材性实验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试验装置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测点布置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加载制度第37-38页
    2.4 循环加载试验研究第38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试验过程描述第38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试件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试件的耗能性能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试件的应力分析第52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试件的延性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试件承载力退化系数第62-64页
第三章 组合深梁的计算机有限元分析及系列参数扩展分析第64-112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64页
    3.2 组合深梁的有限元模型设计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应力-应变关系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单元的选择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加载方式与加载制度第68页
    3.3 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第68-74页
    3.4 系列参数扩展分析第74-11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钢板跨高比1? 和混凝土板跨高比2? 对深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第74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1 钢板跨高比1? 对深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第74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2 混凝土板跨高比2? 对深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第82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钢板高厚比1? 和混凝土板高厚比2? 对深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第87-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.1 钢板高厚比1? 对深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第87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.2 混凝土板高厚比2? 对深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第92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钢材材料性质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深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第97-10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螺栓布置方式对深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混凝土板布置方式对深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第107-112页
第四章 组合深梁的恢复力模型研究第112-130页
    4.1 恢复力模型概述第112页
    4.2 常用的恢复力模型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双线性模型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三线性模型第113-114页
    4.3 组合深梁恢复力模型第114-12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组合深梁骨架曲线模型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刚度退化规律第115-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第124页
    4.4 组合深梁填充钢框架的恢复力模型第124-13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组合深梁填充钢框架的骨架曲线模型第12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刚度退化规律第125-12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第129-130页
第五章 组合深梁结构的简化计算模型第130-147页
    5.1 概述第130-131页
    5.2 等效支撑模型第131-13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组合深梁的抗侧刚度第131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组合深梁的等效支撑模型第133-134页
    5.3 十字交叉支撑模型第134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组合深梁的初始刚度的确定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十字交叉模型的等效截面积第135-137页
    5.4 人字型支撑模型第137-138页
    5.5 简化分析模型的验证第138-14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3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简化模型的比较第139-147页
第六章 组合深梁在实际超限高层结构中的应用第147-172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47页
    6.2 实际超限高层工程概述第147-15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工程概况第147-14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组合深梁在本工程中的应用第149-15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结构超限情况及弹塑性分析的目的第151-152页
    6.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52-16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有限元模型的几何信息第152-15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模型的材料参数第153-15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地震输入的选择第155-15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时程分析方案与工况第15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基本频率分析第157-160页
    6.4 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与对比分析第160-17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响应第160-16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基底剪力响应第164-16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大震弹塑性分析与大震弹性分析结果比较第167-16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罕遇地震下结构的损伤破坏过程第169-172页
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72-175页
参考文献第175-182页
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82-183页
致谢第183页

论文共1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PMU测量单元对电力系统动态状态估计影响研究
下一篇:基于沥青多组分燃烧特性的钙基纳米复合阻燃体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