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“微博逆流”社会互动模型研究--以新闻传播知名学者的新浪微博为例

中文摘要第2-3页
Abstract第3页
中文文摘第4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研究目的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微博的概念、特征及发展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微博用户的概念和分类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"微博逆流"的概念界定第16-18页
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8-28页
    第一节 国内文献综述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著作方面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论文方面第19-23页
    第二节 国外文献综述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著作方面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论文方面第24-27页
    第三节 结论第27-28页
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28-51页
    第一节 研究方法第28-3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扎根理论第28-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访谈法第35-37页
    第二节 研究对象第37-4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"微博逆流"类型界定第37-4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样本选取第44-48页
    第三节 研究框架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论文结构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技术路线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信度与效度检验第50-51页
第四章 研究内容第51-73页
    第一节 开放式编码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概念化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范畴化第51-53页
    第二节 主轴式编码第53-6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主范畴"AA1排斥型微博用户影响因素"的典范模型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主范畴"AA2脉冲型微博用户影响因素"的典范模型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主范畴"AA3断崖型微博用户影响因素"的典范模型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主范畴"AA4应付型微博用户影响因素"的典范模型第62-65页
    第三节 选择式编码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故事线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核心范畴第66-68页
    第四节 理论饱和度第68-7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检验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修正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阐释第70-73页
第五章 研究结论第73-75页
    第一节 研究发现第73页
    第二节 研究局限第73-74页
    第三节 研究建议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增加深度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挖掘新角度第74-75页
参考文献第75-79页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9-81页
致谢第81-83页
个人简历第83-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近海大气环境下在役钢框架结构地震损伤性能及易损性研究
下一篇:先秦儒法治国思想比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