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海大气环境下在役钢框架结构地震损伤性能及易损性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1.1.2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1.2 钢结构大气环境腐蚀及耐久性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.钢材大气腐蚀机理及影响因素 | 第11-12页 |
1.2.2 金属大气腐蚀研究方法及破坏形式 | 第12-13页 |
1.2.3 钢结构耐久性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4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1.4.1 易损性评估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4.2 时变易损性研究 | 第17页 |
1.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锈蚀平面钢框架拟静力试验研究 | 第20-46页 |
2.1 引言 | 第20页 |
2.2 试验方案 | 第20-27页 |
2.2.1 试验试件设计与制作 | 第20-22页 |
2.2.2 户外大气加速腐蚀试验方案 | 第22-23页 |
2.2.3 试件的试验设计参数 | 第23页 |
2.2.4 试件加载 | 第23-25页 |
2.2.5 测试内容 | 第25-26页 |
2.2.6 材性试验 | 第26-27页 |
2.3 钢材材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27-31页 |
2.4 钢框架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1-44页 |
2.4.1 试验过程及现象描述 | 第31-34页 |
2.4.2 P-Δ滞回曲线 | 第34-37页 |
2.4.3 骨架曲线 | 第37-38页 |
2.4.4 承载力和延性系数 | 第38-39页 |
2.4.5 刚度退化 | 第39-41页 |
2.4.6 耗能能力 | 第41-4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锈蚀钢框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| 第46-56页 |
3.1 引言 | 第46页 |
3.2 有限元分析法基本原理 | 第46页 |
3.3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| 第46-48页 |
3.3.1 ABAQUS分析模块 | 第47页 |
3.3.2 单元库和材料模型库 | 第47页 |
3.3.3 ABAQUS分析步骤 | 第47-48页 |
3.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48-52页 |
3.4.1 材料本构模型 | 第48-49页 |
3.4.2 荷载及边界条件 | 第49-50页 |
3.4.3 单元及网格划分 | 第50-51页 |
3.4.4 试件的初始缺陷 | 第51-52页 |
3.5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| 第52-55页 |
3.5.1 破坏模式比较 | 第52-53页 |
3.5.2 滞回曲线对比 | 第53-54页 |
3.5.3 骨架曲线及刚度退化对比 | 第54-5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建筑结构的地震损伤研究 | 第56-66页 |
4.1 引言 | 第56页 |
4.2 现有的结构地震损伤模型 | 第56-60页 |
4.2.1 损伤指标的定义 | 第56-57页 |
4.2.2 基于材料层次的损伤模型 | 第57页 |
4.2.3 基于构件层次的损伤模型 | 第57-58页 |
4.2.4 结构的整体损伤模型 | 第58-60页 |
4.3 本文提出的损伤模型 | 第60-64页 |
4.3.1 基于变形的损伤模型 | 第60-61页 |
4.3.2 基于耗能的损伤模型 | 第61-63页 |
4.3.3 双参数整体损伤模型 | 第63-6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五章 多龄期钢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 | 第66-82页 |
5.1 引言 | 第66页 |
5.2 地震易损性分析原理 | 第66-67页 |
5.3 钢框架结构分析模型的选取 | 第67-68页 |
5.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68-71页 |
5.4.1 结构材料模型 | 第69页 |
5.4.2 单元网格划分和阻尼 | 第69-70页 |
5.4.3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幅 | 第70-71页 |
5.5 结构IDA分析 | 第71-75页 |
5.5.1 地震动输入参数 | 第71-72页 |
5.5.2 结构时变反应参数 | 第72-74页 |
5.5.3 结构反应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6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| 第75-80页 |
5.6.1 结构极限状态定义 | 第75-76页 |
5.6.2 地震需求关系的建立 | 第76-77页 |
5.6.3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 | 第77-80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本文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| 第82-83页 |
6.2 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4页 |
附录 | 第94页 |
附录一: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4页 |
附录二: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