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22页 |
1.1 铀 | 第11-16页 |
1.1.1 铀简介 | 第11页 |
1.1.2 铀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| 第11-12页 |
1.1.3 铀对人类的危害 | 第12-13页 |
1.1.4 铀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| 第13-16页 |
1.2 AM真菌 | 第16-19页 |
1.2.1 AM真菌简介 | 第16页 |
1.2.2 AM真菌促进植物生长 | 第16页 |
1.2.3 AM真菌促进植物营养吸收 | 第16-17页 |
1.2.4 AM真菌促进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| 第17-18页 |
1.2.5 AM真菌促进U污染土壤的修复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19-2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蜈蚣草根际优势AM真菌的筛选 | 第22-2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6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2页 |
2.1.2 实验仪器设备 | 第22页 |
2.1.3 实验试剂 | 第22-23页 |
2.1.4 实验设计 | 第23页 |
2.1.5 实验方法 | 第23-26页 |
2.1.6 数据处理 | 第26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2.1 土壤的理化性质 | 第26页 |
2.2.2 接种不同AM真菌对蜈蚣草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2.3 接种不同AM真菌对蜈蚣草根际侵染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3 讨论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蜈蚣草AM真菌对U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 | 第29-61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5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29页 |
3.1.2 实验仪器设备 | 第29-30页 |
3.1.3 实验试剂 | 第30-31页 |
3.1.4 实验设计 | 第31页 |
3.1.5 实验方法 | 第31-35页 |
3.1.6 数据处理 | 第35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57页 |
3.2.1 蜈蚣草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的年动态变化 | 第35-36页 |
3.2.2 接种Gv对蜈蚣草生物量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3.2.3 接种Gv真菌对蜈蚣草总U含量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3.2.4 接种Gv对蜈蚣草富集和转移铀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3.2.5 接种Gv对土壤中总U的影响 | 第42-48页 |
3.2.6 不同时期蜈蚣草根际土壤中EEG和TG含量 | 第48-50页 |
3.2.7 不同时期蜈蚣草根际土壤中球囊霉素螯合U含量 | 第50页 |
3.2.8 接种Gv对蜈蚣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| 第50-57页 |
3.3 讨论 | 第57-61页 |
3.3.1 AM真菌对U污染土壤中蜈蚣草根际侵染率的影响 | 第57页 |
3.3.2 AM真菌对蜈蚣草中U含量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3.3.3 AM真菌对蜈蚣草U富集、转移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3.3.4 AM真菌对土壤中不同形态铀的影响 | 第59页 |
3.3.5 AM真菌对球囊霉素含量及球囊霉素螯合铀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3.6 AM真菌促进矿质元素吸收与修复土壤U的关系 | 第60-61页 |
第4章 结论 | 第61-65页 |
4.1 研究总结 | 第61-63页 |
4.1.1 Gv是蜈蚣草根际优势AM真菌 | 第61页 |
4.1.2 AM真菌能够有效促进蜈蚣草对铀的吸收和富集 | 第61页 |
4.1.3 AM真菌促进蜈蚣草根部对铀的富集和固定 | 第61页 |
4.1.4 AM真菌促进蜈蚣草对土壤铁锰氧化态铀和硫酸盐态铀的吸收和转移 | 第61页 |
4.1.5 AM真菌促进球囊霉素螯合U,增加U在土壤中的固定 | 第61-62页 |
4.1.6 AM真菌有效促进矿质元素吸收,从而促进U的吸收和转移 | 第62页 |
4.1.7 螯合剂具有修复U污染土壤的功效 | 第62-63页 |
4.2 展望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个人简历、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