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14页 |
一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二、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2页 |
三、昆山高新区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概述 | 第12页 |
四、论文的创新性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理论基础 | 第14-19页 |
一、服务型政府理论 | 第14-15页 |
(一)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和内容 | 第14-15页 |
(二)服务型政府与民生的关系 | 第15页 |
(三)服务型政府对社会治理的意义 | 第15页 |
二、社会治理创新理论 | 第15-19页 |
(一)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 | 第15-16页 |
(二)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(三)社会治理创新对改善民生的意义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民生建设发展历程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| 第19-23页 |
一、现代民生的基本涵义 | 第19-20页 |
(一)广义的解释 | 第19页 |
(二)狭义的解释 | 第19-20页 |
二、我国民生建设的走向 | 第20-21页 |
(一)民生建设的时间维度划分 | 第20页 |
(二)新世纪以来民生建设的走向 | 第20-21页 |
三、民生和社会治理的关系 | 第21-23页 |
(一)改善民生是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| 第21页 |
(二)民生问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| 第21-22页 |
(三)民生问题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契机和切入点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社会治理取得的成绩 | 第23-29页 |
一、我国社会治理取得的成绩 | 第23-24页 |
(一)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框架初步建立 | 第23页 |
(二)民间组织增加,政府购买服务兴起 | 第23页 |
(三)社会政策法规建设逐步推进 | 第23页 |
(四)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| 第23页 |
(五)社会保障系统全面覆盖 | 第23-24页 |
(六)社会工作逐步向专业化过渡 | 第24页 |
(七)社会治安形成体系 | 第24页 |
二、昆山高新区社会治理取得的成绩 | 第24-29页 |
(一)社会事业发展 | 第24-27页 |
(二)社会治安和法治建设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民生视角下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9-36页 |
一、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| 第29-31页 |
(一)城乡结构变化 | 第29页 |
(二)收入分配结构变化 | 第29-30页 |
(三)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 | 第30-31页 |
(四)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变化 | 第31页 |
二、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1-33页 |
(一)社会治理体系不顺 | 第31-32页 |
(二)政府职能界定不清 | 第32页 |
(三)服务均等化问题难解 | 第32-33页 |
(四)公众参与意愿不高 | 第33页 |
(五)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 | 第33页 |
三、昆山高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3-36页 |
(一)外来人口流入巨大,成为管理薄弱地带 | 第33-34页 |
(二)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社会救助等社会事业有待提升 | 第34页 |
(三)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,公民参与性不强 | 第34-36页 |
第五章 民生视角下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| 第36-49页 |
一、体现民生的社会治理创新原则 | 第36-38页 |
(一)社会治理创新的民生基础:人性尊严 | 第36-37页 |
(二)社会治理创新的民生目标:还富于民 | 第37页 |
(三)社会治理创新的民生保障:还权于民 | 第37-38页 |
(四)社会治理创新的民生途径:公民参与 | 第38页 |
二、昆山高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| 第38-49页 |
(一)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服务 | 第38-40页 |
(二)构建政社良性互动格局 | 第40-43页 |
(三)积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| 第43-45页 |
(四)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| 第45-49页 |
研究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