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18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二、选题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、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2、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理论述评 | 第12-14页 |
1、对心理契约的概念研究 | 第12-13页 |
2、对心理契约结构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3、关于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、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 | 第14页 |
四、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4-16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、文献研究法 | 第16-17页 |
2、统计分析法 | 第17页 |
3、问卷调查法 | 第17页 |
六、论文的创新性 | 第17-18页 |
1、研究内容创新 | 第17页 |
2、研究对象创新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心理契约的实质与演变历程 | 第18-25页 |
一、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 | 第18-19页 |
1、心理契约 | 第18页 |
2、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 | 第18-19页 |
3、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:社会交换理论 | 第19页 |
二、心理契约的内在属性 | 第19-21页 |
1、隐含性 | 第19-20页 |
2、主观性 | 第20页 |
3、动态性 | 第20-21页 |
4、交互性 | 第21页 |
三、从劳动合同关系到心理契约的演变 | 第21-22页 |
1、劳动关系的外在存在形态:劳动合同关系 | 第21页 |
2、劳动关系由外而内的转换状态:心理契约的初步缔结 | 第21-22页 |
3、劳动关系的内在固化状态:心理契约的完备化 | 第22页 |
四、公务员心理契约结构与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结构的异同 | 第22-25页 |
(一)心理契约结构研究的相似性 | 第22-23页 |
(二)心理契约结构研究的不同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公务员心理契约的结构与内容 | 第25-34页 |
一、公务员交易型心理契约特征、内容及发生机制 | 第28-30页 |
(一)公务员交易型心理契约的特征 | 第28页 |
(二)公务员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内容 | 第28-29页 |
(三)公务员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发生机制 | 第29-30页 |
二、公务员关系型心理契约特征、内容及发生机制 | 第30-31页 |
(一)公务员关系型心理契约的特征 | 第30页 |
(二)公务员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内容 | 第30-31页 |
(三)公务员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发生机制 | 第31页 |
三、公务员发展型心理契约特征、内容及发生机制 | 第31-34页 |
(一)公务员发展型心理契约的特征 | 第31-32页 |
(二)公务员发展型心理契约的内容 | 第32-33页 |
(三)公务员发展型心理契约的发生机制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M市公务员心理契约的现状 | 第34-39页 |
一、公务员心理契约的现状调查 | 第34-35页 |
二、公务员心理契约的现状分析 | 第35-39页 |
(一)公务员交易型心理契约的稳定性 | 第35-36页 |
(二)公务员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复杂性 | 第36-37页 |
(三)公务员发展型心理契约的缺失性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公务员心理契约水平低的原因 | 第39-43页 |
一、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相应制度的缺失 | 第39-40页 |
1、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 | 第39页 |
2、缺少按需施教的培训机制 | 第39-40页 |
3、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| 第40页 |
二、组织环境的复杂 | 第40-41页 |
1、政府行政组织(或其代理人)的暗示或承诺的不兑现 | 第40页 |
2、组织的回报与心理预期的差距 | 第40-41页 |
3、组织相关制度的欠缺 | 第41页 |
三、公务员个体水平的差异 | 第41-43页 |
1、文化观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2、信任观的影响 | 第42页 |
3、公平观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公务员心理契约水平提升的路径 | 第43-47页 |
一、强化精神文化导向,提升交易型心理契约的价值定位 | 第43-44页 |
1、建设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| 第43页 |
2、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平台 | 第43-44页 |
3、建立以非物质奖励为主的激励机制 | 第44页 |
二、完善组织管理制度,固化关系型心理契约的连接纽带 | 第44-45页 |
1、谨慎和规范政府行政组织(或代理人)的言行 | 第44页 |
2、健全公务员管理的竞争机制 | 第44页 |
3、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 | 第44-45页 |
4、完善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 | 第45页 |
三、疏通培养渠道,促进发展型心理契约的观念养成 | 第45-47页 |
1、塑造共同愿景 | 第45-46页 |
2、建立按需施教的培训机制 | 第46页 |
3、共建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| 第46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附录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