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戏剧艺术论文--中国戏剧艺术论文--曲艺艺术论文

在表演中创造--陕北说书音乐构成模式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绪论第10-27页
 一、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二、关于本课题方法论的思考第11-17页
 三、文献综述第17-27页
第一章 陕北说书的历史与现状第27-50页
 第一节 陕北说书的历史第28-41页
  一、难以追寻的源头——从民间传说开始第28-34页
  二、红色的陕北说书——艺术家韩起祥第34-39页
  三、韩起祥对陕北说书的影响第39-41页
 第二节 陕北说书的现状第41-49页
  一、艺人第42-44页
  二、使用器物和表演方式第44-46页
  三、表演内容第46-49页
 本章小结——对话工具书第49-50页
第二章 调——陕北说书的音乐标签第50-92页
 第一节 陕北说书音乐的典型调第52-81页
  一、方案设计第52-56页
  二、典型调的获取第56-74页
  三、典型调的验证第74-81页
 第二节 典型调的变化第81-90页
  一、书词与调第81-85页
  二、[平调]与特性调第85-90页
 本章小结——洛马克斯之烦恼第90-92页
第三章 套——陕北说书的结构程式第92-158页
 第一节 书词的程式第93-113页
  一、显而易见的书套第93-101页
  二、隐藏的书套第101-106页
  三、结构完整的书词第106-113页
 第二节 曲调的程式第113-157页
  一、正本书的整体结构第113-117页
  二、[平调]——情节内的套第117-124页
  三、[哭调]——情绪变化的套第124-134页
  四、[武调]——炫技的套第134-142页
  五、[十字调]——专用的套第142-155页
  六、其他类型的套和套的连接第155-157页
 本章小结:说书人的智慧第157-158页
第四章 味——传承与自修中形成的个体风格第158-188页
 第一节 陕北说书传承中出现的脉系风格第159-172页
  一、"抱个猪儿子"第160-164页
  二、"第一个师傅叫韩起祥"第164-169页
  三、"说书的不忘张俊功"第169-171页
  四、传承中体现的表演风格第171-172页
 第二节 说书艺人的自修与个人风格第172-186页
  一、"通通利"的郭新钰第173-175页
  二、传统艺人郭聘银第175-177页
  三、"有文化"的艺人吴文有第177-179页
  四、传说中的王学师第179-180页
  五、自修中体现的个人风格第180-186页
 本章小结——"风格",不可言说第186-188页
第五章 场——三种仪式中的陕北说书第188-232页
 第一节 家书——"玲妈家"的平安书第189-203页
  一、"玲妈家"平安书现场情况简介第189-190页
  二、关于家书的其他信息第190-195页
  三、用乐第195-203页
 第二节 社书——吴家沟公鸡会第203-213页
  一、吴家沟公鸡会现场情况简介第203-205页
  二、关于社书的其他信息第205-209页
  三、用乐第209-213页
 第三节 会书——西雁沟村庙会第213-221页
  一、西雁沟村庙会现场情况简介第213-214页
  二、关于庙会书的其他信息第214-218页
  三、用乐第218-221页
 第四节 三种仪式场域中的说书和说书人第221-230页
  一、仪式过程第222-223页
  二、信仰特征第223-227页
  三、艺人的身份第227-229页
  四、仪式、艺人、用乐第229-230页
 本章小结——儿多神圣,儿多娱乐第230-232页
结论第232-236页
附录一 参考文献第236-241页
附录二 郭新钰编《替死记》书词第241-294页
后记第294-295页

论文共2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回归传统”的理念与实践--上海昆剧团全本《长生殿》研究
下一篇:1/4音作曲技法研究--以五部代表性作品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