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理变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—沈阳北沙河流域景观规划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景观肌理的相关概念分析 | 第15-27页 |
2.1 肌理的概念 | 第15-18页 |
2.1.1 人工的肌理 | 第16-17页 |
2.1.2 自然的肌理 | 第17-18页 |
2.2 景观肌理的分类 | 第18-23页 |
2.2.1 植物肌理 | 第18-20页 |
2.2.2 景观铺装肌理 | 第20-21页 |
2.2.3 环境空间肌理 | 第21-22页 |
2.2.4 水体肌理 | 第22-23页 |
2.3 肌理美学及形式美法则 | 第23-27页 |
2.3.1 肌理质感 | 第24-25页 |
2.3.2 形式美中的调和法则 | 第25页 |
2.3.3 形式美中的对比法则 | 第25-26页 |
2.3.4 形式美中的韵律法则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人在肌理变化中的体验 | 第27-43页 |
3.1 肌理与人的生理特征 | 第27-30页 |
3.1.1 人的视觉现象 | 第27-28页 |
3.1.2 人的视觉运动规律 | 第28-30页 |
3.1.3 人体其他参数 | 第30页 |
3.2 肌理变化 | 第30-37页 |
3.2.1 肌理的形态变化 | 第31-33页 |
3.2.2 肌理的色彩变化 | 第33-36页 |
3.2.3 肌理布局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3.3 景观肌理的差异对人的身心产生的影响 | 第37-43页 |
3.3.1 开敞和私密的空间 | 第38-40页 |
3.3.2 静态和动态的空间 | 第40-41页 |
3.3.3 人的心理需求与肌理设计 | 第41-43页 |
第4章 景观肌理对设计的启示和作用 | 第43-45页 |
4.1 景观肌理在功能上的作用 | 第43页 |
4.2 景观肌理在文化上的作用 | 第43-44页 |
4.3 景观肌理在审美上的作用 | 第44-45页 |
第5章 实例应用——沈阳北沙河流域景观规划方案 | 第45-55页 |
5.1 区位现状 | 第45-46页 |
5.1.1 经济文化概况 | 第45-46页 |
5.1.2 选址地理条件 | 第46页 |
5.1.3 选址生态现状 | 第46页 |
5.2 设计原则 | 第46-48页 |
5.2.1 以细胞分裂的肌理为元素 | 第47页 |
5.2.2 细胞肌理所体现的功能性 | 第47页 |
5.2.3 保护生态的原则 | 第47-48页 |
5.2.4 人性化原则 | 第48页 |
5.3 北沙河景观总体规划 | 第48-54页 |
5.3.1 生态保护区 | 第49-50页 |
5.3.2 游憩缓冲区 | 第50-52页 |
5.3.3 密集参与区 | 第52-53页 |
5.3.4 展示区 | 第53-5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