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8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、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0-13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| 第14-27页 |
2.1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2.1.1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界定及内容 | 第14-16页 |
2.1.2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7页 |
2.1.3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演进 | 第17页 |
2.2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制度视角研究综述 | 第17-19页 |
2.2.1 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7-18页 |
2.2.2 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综述 | 第18-19页 |
2.3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国际比较研究综述 | 第19-20页 |
2.3.1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国际比较研究综述 | 第19-20页 |
2.3.2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国际比较研究综述 | 第20页 |
2.4 关于社会责任的三大基金立项的文献计量分析 | 第20-27页 |
2.4.1 样本数据建立及说明 | 第20-21页 |
2.4.2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2.4.3 三大基金立项状况整体描述 | 第21-25页 |
2.4.4 三大基金立项的知识图谱分析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现状分析 | 第27-34页 |
3.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现状 | 第27-28页 |
3.2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国内外对比 | 第28-31页 |
3.3 企业社会责任公众参与的国内外对比 | 第31-34页 |
第4章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分析 | 第34-38页 |
4.1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制度约束机制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2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制度激励机制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3 制度差异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 | 第36-37页 |
4.4 本文的理论框架 | 第37-38页 |
第5章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制度安排的国际比较——以美、英、日、中为例 | 第38-47页 |
5.1 美国政府推进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 | 第38-40页 |
5.2 英国政府推进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 | 第40-41页 |
5.3 日本政府推进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 | 第41-42页 |
5.4 中国政府推进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 | 第42-44页 |
5.5 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安排的国内外对比 | 第44-47页 |
第6章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国内外案例分析——以蒙牛和可口可乐为例 | 第47-55页 |
6.1 蒙牛案例分析 | 第47-51页 |
6.1.1 蒙牛集团发展分析 | 第47-48页 |
6.1.2 蒙牛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制度分析 | 第48-49页 |
6.1.3 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蒙牛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| 第49-51页 |
6.2 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| 第51-53页 |
6.2.1 可口可乐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制度分析 | 第51页 |
6.2.2 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可口可乐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| 第51-53页 |
6.3 案例讨论 | 第53-55页 |
第7章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制度设计 | 第55-58页 |
7.1 政府保障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制度环境 | 第55-56页 |
7.1.1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约束机制 | 第55页 |
7.1.2 逐渐建立社会责任制度的激励机制 | 第55-56页 |
7.1.3 加强与公私部门的合作 | 第56页 |
7.2 企业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实施机制 | 第56页 |
7.2.1 树立实施社会责任行为的意识 | 第56页 |
7.2.2 培育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能力 | 第56页 |
7.2.3 建立多元化信息发布渠道 | 第56页 |
7.3 社会公众发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作用 | 第56-58页 |
7.3.1 规范信息反馈机制 | 第57页 |
7.3.2 提倡舆论监督行为 | 第57-58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