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6-23页 |
1.2.1 最短路径映射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2.2 路径优化策略研究 | 第19-21页 |
1.2.3 可靠路径探寻研究 | 第21-23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6页 |
1.3.1 研究动机和思路 | 第23-24页 |
1.3.2 全文组织结构 | 第24-26页 |
2 复杂网络的结构 | 第26-43页 |
2.1 引言 | 第26页 |
2.2 复杂网络的表示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3 复杂网络的基本结构测度 | 第28-31页 |
2.4 主要的网络拓扑特性 | 第31-33页 |
2.4.1 小世界性质 | 第31-32页 |
2.4.2 无标度性质 | 第32页 |
2.4.3 实证研究 | 第32-33页 |
2.5 网络结构模型 | 第33-42页 |
2.5.1 随机网络 | 第34-36页 |
2.5.2 小世界网络 | 第36-39页 |
2.5.3 无标度网络 | 第39-4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3 基于多源多粒子随机游走的复杂网络最短路径映射策略 | 第43-62页 |
3.1 引言 | 第43-44页 |
3.2 复杂网络的随机游走数学模型 | 第44-47页 |
3.3 单源单粒子模式平均路径映射长度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4 复杂网络最短路径映射策略 | 第49-51页 |
3.5 仿真与测试 | 第51-61页 |
3.5.1 ER随机网络分析 | 第51-58页 |
3.5.2 无标度网络分析 | 第58-60页 |
3.5.3 平均首到路径长度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6 小结 | 第61-62页 |
4 基于拥堵自适应的复杂网络路径探寻优化策略 | 第62-76页 |
4.1 引言 | 第62-63页 |
4.2 节点间路径静态映射模型 | 第63-64页 |
4.3 基于拥堵自适应的节点间路径动态优化模型 | 第64-65页 |
4.4 多余粒子吸收策略 | 第65页 |
4.5 仿真与测试 | 第65-75页 |
4.5.1 网络状态转换分析 | 第65-68页 |
4.5.2 度分布影响分析 | 第68-70页 |
4.5.3 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影响分析 | 第70页 |
4.5.4 网络搜索分析 | 第70-72页 |
4.5.5 多余粒子吸收策略效果分析 | 第72-7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5 基于路径可靠度和到达概率的可靠路径探寻策略 | 第76-94页 |
5.1 引言 | 第76-77页 |
5.2 路径可靠度计算模型 | 第77-78页 |
5.3 基于路径可靠度(PR)的可靠路径发现算法 | 第78-81页 |
5.4 基于到达概率(AR)的可靠路径发现算法 | 第81-83页 |
5.5 基于可靠路径探寻的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 | 第83-84页 |
5.6 仿真与测试 | 第84-93页 |
5.6.1 PR算法数值模拟与分析 | 第85-87页 |
5.6.2 AR算法数值模拟与分析 | 第87-88页 |
5.6.3 仿真应用测试 | 第88-91页 |
5.6.4 性能尺度与分析结果 | 第91-93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93-94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94-96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94-95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10页 |
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0页 |
博士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