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3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(一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(二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三、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5-18页 |
(一)人才流动理论 | 第15-17页 |
(二)教育公平理论 | 第17-18页 |
四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(一)县域 | 第18页 |
(二)义务教育 | 第18-19页 |
(三)教师合理流动 | 第19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六、样本介绍 | 第20-24页 |
(一)X县概况 | 第20页 |
(二)X县教育资源概况 | 第20-22页 |
(三)X县教师资源分布概况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不合理流动的现状 | 第24-32页 |
一、X县域内城乡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5年内变化情况 | 第24-26页 |
二、X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现状调查 | 第26-32页 |
(一)流动教师的地缘 | 第26-27页 |
(二)流动教师的收入 | 第27-28页 |
(三)流动教师的学历、职称、年龄结构 | 第28-29页 |
(四)流动教师的学科结构 | 第29-32页 |
第三章 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合理流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| 第32-42页 |
一、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4页 |
(一)县域内镇区和农村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双向流动困难 | 第32-33页 |
(二)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结构性不均 | 第33-34页 |
二、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| 第34-42页 |
(一)城乡二元结构 | 第35-38页 |
(二)管理制度因素 | 第38-40页 |
(三)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水平偏低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措施 | 第42-50页 |
一、弱化城乡二元结构 | 第42-45页 |
(一)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| 第42-43页 |
(二)弱化城乡二元户籍结构 | 第43-44页 |
(三)弱化城乡二元教育结构 | 第44-45页 |
二、管理制度改革 | 第45-46页 |
(一)深化改革教师人事制度 | 第45页 |
(二)改革教师工资制度 | 第45-46页 |
(三)增强教师激励制度 | 第46页 |
三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水平 | 第46-50页 |
(一)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职业化 | 第46-47页 |
(二)增强农村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 | 第47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附录 | 第56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