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| 第9-14页 |
1.1 庭前会议的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1.2 庭前会议的理论基础 | 第11-12页 |
1.2.1 集中审理原则 | 第11页 |
1.2.2 诉权保障原则 | 第11-12页 |
1.3 庭前会议的功能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域外主要国家庭前会议制度考察 | 第14-21页 |
2.1 英美法系国家的庭前会议制度 | 第14-16页 |
2.1.1 英国的审判前程序 | 第14-15页 |
2.1.2 美国的庭前会议程序 | 第15-16页 |
2.2 大陆法系国家的庭前会议制度 | 第16-19页 |
2.2.1 德国的中间程序 | 第16-17页 |
2.2.2 法国的二级预审程序 | 第17-18页 |
2.2.3 日本的事前准备程序 | 第18-19页 |
2.3 两大法系国家庭前会议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现状、问题及原因 | 第21-26页 |
3.1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现状 | 第21-22页 |
3.2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2-26页 |
3.2.1 庭前会议适用范围狭窄 | 第22页 |
3.2.2 庭前会议程序不完备 | 第22-24页 |
3.2.3 庭前会议效力不确定 | 第24-25页 |
3.2.4 庭前会议缺乏权利救济途径 | 第25-26页 |
第4章 完善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设想 | 第26-34页 |
4.1 准确定位庭前会议功能 | 第26-27页 |
4.2 拓宽庭前会议适用范围 | 第27-28页 |
4.2.1 重大疑难案件 | 第27页 |
4.2.2 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 | 第27-28页 |
4.2.3 具有程序性争议的案件 | 第28页 |
4.3 完善庭前会议运作程序 | 第28-31页 |
4.3.1 庭前会议的启动方式 | 第28-29页 |
4.3.2 庭前会议的主持者与参加者 | 第29-30页 |
4.3.3 庭前会议的程序模式及次数 | 第30-31页 |
4.4 增强庭前会议程序效力 | 第31-32页 |
4.5 构建权利救济途径 | 第32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7页 |
后记 | 第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