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7页 |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绪论 | 第13-22页 |
(一)概念解读 | 第13-17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7-22页 |
1.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7-18页 |
2.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8-22页 |
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形式批评的兴起(1979-1989) | 第22-34页 |
(一)形式批评兴起的背景 | 第22-25页 |
1.社会背景——改革开放,思想解放 | 第22页 |
2.理论背景——对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反叛 | 第22-24页 |
3.创作背景——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 | 第24-25页 |
4.方法论背景——文艺学方法论热的推动 | 第25页 |
(二)形式批评的兴起 | 第25-34页 |
1.形式批评意识的觉醒 | 第25-28页 |
2.西方形式主义文论的译介 | 第28-31页 |
3.形式批评兴起时期的特征及其意义 | 第31-34页 |
第二章 形式批评的发展(1990-2000) | 第34-55页 |
(一)形式批评的发展状况 | 第34-39页 |
1.译介与阐释并存 | 第34-35页 |
2.批评实践与迁移应用并举 | 第35-36页 |
3.转化与建构并行 | 第36-37页 |
4.反思与发展同在 | 第37-39页 |
(二)形式批评的发展特点 | 第39-41页 |
(三)形式批评发展中的重点突破 | 第41-55页 |
1.文学自律的确证 | 第41-42页 |
2.文体形式的研究 | 第42-47页 |
3.中国叙事艺术的研究 | 第47-51页 |
4.形式批评与社会、文化、心理因素相结合 | 第51-55页 |
第三章 形式批评的衰落与转型(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之际) | 第55-66页 |
(一) 衰落——在时代变换中消退 | 第55-62页 |
1.形式批评衰落的表现 | 第55-57页 |
2.形式批评衰落的原因 | 第57-62页 |
(二) 转型——经典理论的传承(21世纪伊始至今) | 第62-66页 |
1.形式批评在新世纪的存在与发展 | 第63-64页 |
2.形式批评深入学者文学研究意识中并转型 | 第64-66页 |
第四章 形式批评的批判与反思 | 第66-81页 |
(一)形式批评的突出贡献和影响 | 第66-72页 |
1.形式批评对传统批评理论的突破与发展 | 第66-67页 |
2.形式批评对当下文学活动的影响 | 第67-72页 |
(二) 形式批评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 | 第72-77页 |
1.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形式关注不足 | 第72-74页 |
2.新时期以来多元化的文艺理论百家争鸣 | 第74-75页 |
3.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| 第75-77页 |
(三)形式批评的未来发展方向 | 第77-81页 |
1.形式研究与文化心理、社会政治等因素相结合 | 第77-78页 |
2.发掘古代文论中“形”的价值意义 | 第78-79页 |
3.加大形式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互渗 | 第79-81页 |
结语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