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11-23页 |
1.1 三大断裂带交汇区地质概况 | 第11-13页 |
1.2 三大断裂带交汇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3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综述 | 第14-19页 |
1.4 研究目的、内容和思路 | 第19-23页 |
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| 第23-27页 |
2.1 数据来源 | 第23-24页 |
2.2 数据预处理 | 第24-27页 |
第三章 VELEST一维反演 | 第27-37页 |
3.1 VELEST一维反演理论 | 第27页 |
3.2 震源与速度模型耦合的问题 | 第27-29页 |
3.3 一维模型的求解 | 第29页 |
3.4 利用VELEST方法进行一维反演 | 第29-34页 |
3.5 先验模型的定位结果与VELEST反演定位结果的对比 | 第34-37页 |
第四章 双差层析成像的原理 | 第37-43页 |
4.1 双差层析成像基本概念 | 第37-39页 |
4.2 双差层析成像的矩阵表达 | 第39-43页 |
第五章 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在永善地区的应用试验 | 第43-49页 |
第六章 三大断裂带交汇区的双差层析成像 | 第49-81页 |
6.1 棋盘格检验(checkboard resolution test) | 第50-56页 |
6.2 三维重定位结果及分析 | 第56-61页 |
6.2.1 VELEST定位结果与双差层析成像定位结果对比 | 第56-58页 |
6.2.2 震源空间分布特征 | 第58-61页 |
6.3 地震簇的提取 | 第61-63页 |
6.4 三维P波速度、波速比结构 | 第63-70页 |
6.5 基于泸定水库以及瀑布沟水库台网的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| 第70-75页 |
6.6 恢复分辨率试验以及反演分辨率不同检验方法的对比 | 第75-79页 |
6.7 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七章 三维P波速度、波速比异常结果讨论 | 第81-91页 |
7.1 康定县东北部 | 第81-83页 |
7.2 鲜水河断裂带康定——磨西段西侧以及贡嘎山区 | 第83-84页 |
7.3 汉源县附近 | 第84-86页 |
7.4 安宁河断裂、小金河断裂和大凉山断裂汇合区 | 第86-87页 |
7.5 灌县——安县断层区 | 第87页 |
7.6 P波速度、波速比结构与地震分布的关系 | 第87-91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1-95页 |
8.1 总结 | 第91-92页 |
8.2 展望 | 第92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7页 |
作者简历、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