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滑坡的特点和类型 | 第10-12页 |
1.2.1 滑坡的特点 | 第10-11页 |
1.2.2 滑坡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3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3.1 滑坡稳定定性分析方法 | 第12页 |
1.3.2 滑坡稳定定量分析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 滑坡治理的原则和措施 | 第13-14页 |
1.4.1 滑坡治理的原则 | 第13页 |
1.4.2 滑坡治理的措施 | 第13-14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2 滑坡稳定计算理论及抗滑桩设计理论 | 第16-27页 |
2.1 滑坡形成的条件 | 第16-17页 |
2.1.1 滑坡体所处的地形地貌条件 | 第16页 |
2.1.2 地质构造 | 第16-17页 |
2.1.3 水文地质条件和地震作用 | 第17页 |
2.2 滑坡稳定计算理论 | 第17-23页 |
2.2.1 极限平衡法 | 第17-21页 |
2.2.2 平面滑动法 | 第21-23页 |
2.2.3 传递系数法 | 第23页 |
2.2.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| 第23页 |
2.3 灰色系统理论法分析滑坡稳定影响因素 | 第23页 |
2.4 抗滑桩简介 | 第23-25页 |
2.4.1 抗滑桩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2.4.2 抗滑桩设计的要求 | 第24页 |
2.4.3 抗滑桩设计理论简介 | 第24-2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3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及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分析 | 第27-51页 |
3.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| 第27-28页 |
3.2 岩土工程中常用的本构模型 | 第28-32页 |
3.2.1 有限元模型理论 | 第28页 |
3.2.2 弹性模型 | 第28-31页 |
3.2.3 扩展的Drucker-prage模型 | 第31页 |
3.2.4 ABAQUS关于桩-土接触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3 滑坡稳定性的ABAQUS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3.1 ABAQUS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原理 | 第32-33页 |
3.3.2 滑坡的有限元判定准则 | 第33-36页 |
3.4 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影响滑坡稳定的主要因素 | 第36-50页 |
3.4.1 影响滑坡稳定的单因素有限元分析 | 第36-46页 |
3.4.2 灰色度理论系统及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 | 第46-48页 |
3.4.3 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多层土质滑坡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8-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4 抗滑桩的有限元受力机理分析 | 第51-67页 |
4.1 抗滑桩的常见类型 | 第51-52页 |
4.1.1 抗滑桩的分类 | 第51页 |
4.1.2 工程中常用的抗滑桩类型 | 第51-52页 |
4.1.3 工程中常用的双排抗滑桩类型 | 第52页 |
4.1.4 抗滑桩常见的破坏模式 | 第52页 |
4.2 无支护状态下的滑坡有限元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2.1 无支护状态下滑坡稳定系数的确定 | 第52-54页 |
4.2.2 滑坡滑裂面精确位置的确定 | 第54-55页 |
4.3 单排抗滑桩的有限元分析 | 第55-62页 |
4.3.1 抗滑桩桩径改变的受力及变形机理 | 第55-58页 |
4.3.2 抗滑桩嵌入稳定层深度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3.3 抗滑桩布桩位置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3.4 抗滑桩桩顶约束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61-62页 |
4.4 双排抗滑桩的有限元分析 | 第62-66页 |
4.4.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4.2 设桩位置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63-6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5 汉中市勉县周家山镇滑坡抗滑桩计算分析 | 第67-78页 |
5.1 工程概况 | 第67-69页 |
5.1.1 滑坡地形地貌 | 第67-68页 |
5.1.2 滑坡的物质组成 | 第68-69页 |
5.2 滑坡的破坏方式、基本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 | 第69页 |
5.3 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 | 第69-71页 |
5.3.1 计算参数的选取及稳定性评价标准 | 第69-70页 |
5.3.2 稳定性计算结果 | 第70-71页 |
5.4 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 | 第71-73页 |
5.5 抗滑桩支护模拟 | 第73-7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1页 |
6.1 结论 | 第78-79页 |
6.2 展望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7页 |